不是总结
转眼,“中国大妈”的非典型闹剧,已过去一周年。
这一年,以莆田帮为主的福建珠宝行业,在财经作者笔下,更多地被描述成“在紧缩中度日,行业洗牌加剧,部分中小企业和*面临淘汰厄运,大*加大对终端零售市场的争夺。”
更远一点的深圳,2014年3月24日,金叶珠宝宣布停牌,这让那些排队等待上市的福建珠宝企业做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把“设计、营销、包装”外假于人的小商小贩们,要么压根不知道这事,一旦知道了都会五味杂陈。
但实际上,刚需还是强劲的,像福州特艺城、厦门中华街、莆田工艺美术城等终端旺地,有人开出了2000平方米的大店,有人推出了高端定制的服务,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电商市场……所有的展会都是人头攒动,至少在参展企业的官方新闻上,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繁荣。
另一方面,珠宝企业召开加盟商大会,都喜欢选在五星级酒店,有明星,有表演,有签约,讲座共招商一色,吃饭与抽奖齐飞,出手不可谓不大方,排场不可谓不奢华,而地方媒体的有偿报道里,必然会出现“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万商云集,共襄盛举”“做强做大珠宝产业”等诸如此类的字眼。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这厢如此折腾,人家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们会怎么想?想圈地吗?想融资吗?想上市吗?
今天,当我们谈论福建珠宝行业的时候,才发现外来大*杀气腾腾,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式,本土企业日子不好过,谁敢说“无论他们开多少店,也抢不走我的顾客”呢?
放眼看去,设计太保守,生产也乏力,再加上人力、广告、租金等成本急速增加,冲在前面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些骑虎难下者,打起了“*效益年”的迷踪拳,耍的都是叶茂中的老套路,不然就是受了“王老吉大战加多宝”的启发,又或是脑白金的广告看多了,一个比一个土豪,玩的全是“吸引眼球”的花招。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笑话--
青年:“我想要很多钱。”
禅师:“只要你能找到7个球,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青年:“你是说七龙珠吗?”
禅师摇摇头:“不,是双色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