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行业的冲突|环保“逐客令” 珍珠产业是转型还是消失?(5)

2016-06-17 16:47 作者:匿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
 
  粗放式发展

  毁了环境害了产业
 
  尤其是夏天,蚌塘发黑发臭,乡里乡亲都怨声载道。而片面追求产量的低水平生产,珍珠产业也陷入长期低水平恶性竞争
 
  詹幼新养殖珍珠历史超过30年,他在山下湖镇承包了200亩水塘。另外800亩在湖南,但他不愿意透露具体位置。
 
  在老詹看来,珍珠这个美丽产业背后的污染,主要是因为粗放式发展。“养珍珠并不一定造成污染,珍珠蚌还能净化水源呢。”
 
环境与行业的冲突|环保“逐客令” 珍珠产业是转型还是消失?
 
  他回忆说,当年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围水养殖,为了提高产量、缩短养殖周期,都是凭感觉往湖里投肥,倾倒鸡粪鸭粪,结果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夏天,蚌塘发黑发臭,污水又直接排入周边农田河道,乡里乡亲都怨声载道。”
 
  “你以为珍珠蚌是吃粪的?其实是吃鸡粪鸭粪培养的微生物,鲜肥放多了,蚌也要拉肚子。”这位资深养殖户说。
 
  今年64岁的周章琪养珍珠也有30年了。面色红润,嗓音响亮,每天一斤白酒,是他走南闯北的底气。
 
  回忆起当年山下湖珍珠*赚钱的时候,他一脸憧憬: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下湖就有几位珍珠老板,家产超过了500万,“比现在五个亿还值钱”。
 
  但片面追求产量的低水平生产,让珍珠产业长期存在靠天吃饭和恶性竞争问题,大部分养殖户,只能给知名珠宝商提供原珠,靠竞相压价抢占市场。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世界上海水珍珠的产量只有淡水珍珠的十分之一,但产值却超过了淡水珍珠。日本一家珍珠企业生产的*珍珠,甚至“打上门来”,在山下湖开拓市场。
 
  而环境污染,也是珍珠低水平生产的一个表征。说起昔日的污染场面,老周也记忆犹新,“每年镇上剖蚌取珠时,蚌肉蚌壳堆成山,苍蝇蚊子满天飞,隔老远都能闻到扑鼻的恶臭。外地车辆经过山下湖,都不敢摇下车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