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发展
毁了环境害了产业
尤其是夏天,蚌塘发黑发臭,乡里乡亲都怨声载道。而片面追求产量的低水平生产,珍珠产业也陷入长期低水平恶性竞争
詹幼新养殖珍珠历史超过30年,他在山下湖镇承包了200亩水塘。另外800亩在湖南,但他不愿意透露具体位置。
在老詹看来,珍珠这个美丽产业背后的污染,主要是因为粗放式发展。“养珍珠并不一定造成污染,珍珠蚌还能净化水源呢。”
![]() 他回忆说,当年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围水养殖,为了提高产量、缩短养殖周期,都是凭感觉往湖里投肥,倾倒鸡粪鸭粪,结果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夏天,蚌塘发黑发臭,污水又直接排入周边农田河道,乡里乡亲都怨声载道。”
“你以为珍珠蚌是吃粪的?其实是吃鸡粪鸭粪培养的微生物,鲜肥放多了,蚌也要拉肚子。”这位资深养殖户说。
今年64岁的周章琪养珍珠也有30年了。面色红润,嗓音响亮,每天一斤白酒,是他走南闯北的底气。
回忆起当年山下湖珍珠*赚钱的时候,他一脸憧憬: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下湖就有几位珍珠老板,家产超过了500万,“比现在五个亿还值钱”。
但片面追求产量的低水平生产,让珍珠产业长期存在靠天吃饭和恶性竞争问题,大部分养殖户,只能给知名珠宝商提供原珠,靠竞相压价抢占市场。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世界上海水珍珠的产量只有淡水珍珠的十分之一,但产值却超过了淡水珍珠。日本一家珍珠企业生产的*珍珠,甚至“打上门来”,在山下湖开拓市场。
而环境污染,也是珍珠低水平生产的一个表征。说起昔日的污染场面,老周也记忆犹新,“每年镇上剖蚌取珠时,蚌肉蚌壳堆成山,苍蝇蚊子满天飞,隔老远都能闻到扑鼻的恶臭。外地车辆经过山下湖,都不敢摇下车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