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珠宝网讯 *近两年,75岁的王老太一直在等电话,她在等待,等着收藏品公司的员工像当初承诺的那般,打电话来回收她所购买的“收藏品”。可时间**天过去,承诺变成了谎言,销售成了陷阱,王老太的33万元积蓄也打了水漂。 ![]() 老人留下了购买“藏品”的所有单据。
一次次电话沟通,老人相继花33万买“藏品”
王老太不懂收藏,却爱上了购买“藏品”。她的出发点很简单,想等“藏品”升值后赚些钱。她的购买渠道很单一,是通过电话联系“收藏品公司”员工,以快递到付的形式购买。
2015年的**,王老太偶然间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收藏品公司的员工,现在手里有一套“纪念金条”。工作人员说,这套“纪念金条”很快就能升值,他想和王老太一起出钱买下它,等升值后平分盈利的部分。
王老太答应了,因为她此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过一套纪念币,很多人都说可以升值。她想着买下“纪念金条”,等升值后赚点钱改善生活,也想着给孩子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
很快,工作人员将“纪念金条”以快递到付的形式寄到王老太家,王老太付了4980元。拆开快递,里面不光有“纪念金条”,还有藏品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工作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合同、发票、藏品鉴定书等单据。
看到单据,王老太信以为真,也没有找人去鉴定“纪念金条”的真伪。很快,工作人员又打来电话,说公司又有一套“金条”急售,价格低,升值快,而且很快就有人会高价回购。就这样,王老太又快递到付3600元买下了“金条”。
接下来,王老太陆续接到从北京、上海等地打来的电话,她购买的“藏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金镶玉”“福寿碗”“纪念金砖”。很长一段时间里,王老太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忙着收快递,拆快递。她每笔到付花出的钱也从3000元涨到40000多元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