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琥珀造假案例快速增长
琥珀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年底,价格5年翻了4~5倍,成为近10年中涨价速度*快的珠宝之一。快速发展中难免泥沙俱下,琥珀造假成为广州市三大珠宝检测中心近期查出案例中增长*快的一个品种。低端造假案例中,人工压缩琥珀、塑料造假现象是主流,偶然也遇到染色的琥珀。而在高端造假品种中,技术能力较强的不法企业人工营造了琥珀的生长环境,制造出了琥珀中的**货色“血珀”,目前国内各大检测中心的光谱设备还没有办法严格区分人工与天然“血珀”。
2、绿松石被“填充”的现象比较普遍
作为中国四大玉石之一,绿松石在翡翠、和田玉价格暴涨的2005~2011年的时间段沉寂良久,但自2014年至今交易开始活跃,造假绿松石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主要的造假方法是“填充”法优化处理绿松石,往质地粗糙的低档天然绿松石纹理间塞入塑胶等燃点低的固体材料,使其外观变得细腻光滑,“颜值”大幅度提升。但“填充”法改变了天然宝石的特性,而使其收藏价值一落千丈。另外,广地珠宝检测中心,也发现了用其他中档、低档玉石、矿石冒充绿松石的案例。
3、海螺、牡蛎珍珠冒充**贝类珍珠
只有珍珠贝才能长珍珠?事实并非如此,海螺、牡蛎等海洋软体动物,也都可以长出珍珠来。不同之处在于,珍珠贝长出的珍珠润泽饱满、瑕疵少,而其他软体动物长出的珍珠却黯淡无光、凹凸不平,两者在化学与物理特性上也有微观差异。但是,由于饲养牡蛎的成本比较低,近两年,用其“饲养”出珍珠后,经过优化处理,冒充**珍珠贝珍珠的现象比较普遍。广地珠宝检测中心曾检测过一串被市民以8800元购买的所谓**珍珠,经测定就是牡蛎珍珠所制作,价格**不过88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