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因一:造假“利润”空间下降
现在造假成本高了、造假可期待的回报却低了。据广东华友拍卖行与公正拍卖行负责人据记者介绍,珠宝市场虽然在2016年局部回暖,但整体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熊市,交易冷落,部分玉石产品仍在价格走跌的过程中,筑底遥遥无期。
据记者本周调查了康王路玉器市场,看到翡翠、碧玉等产品经常被几十元、上百元/件的“甩卖”,抽样购买后拿到广东金银珠宝检测中心检测,发现是A货天然产品。而“利润”高昂的中**货色,别说是造假品,就是天然**,也在大商场中滞销。
追因二:市民鉴宝能力提升
多年来,广州日报等媒体对消费者、投资者进行了珠宝辨别的知识普及,广大市民购买珠宝的“眼力”也确实大幅度提高。在广州三大检测中心中,玻璃、树脂、塑料造假天然宝石的低级案例数量已经直线下降。
而在全世界体量**的珠宝加工批发市场——深圳水贝市场,赛菲尔珠宝的王卓总经理与金雅福的黄仕坤总经理表示:从翡翠、钻石两个市场来看,广东批发、零售市场的定价已经达到了比较公正与科学的程度,前几年以次充好的现象越来越少,市民、企业购买珠宝也会普遍求助于珠宝检测机构,重视“证书”与合格证。
在深圳水贝、广州康王路,记者看到,珠宝商家,无论大小,*知名度,都在“标识”上严格执行了**标准,对于玉石、钻石、黄龙玉等大类产品,每卖一件,都会出具检测证书。比如翡翠,A货(天然产品)、B货(优化染色产品)、C货(合成产品)被严格区分。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造假现象自然无处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