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明代年间“镶宝嵌玉八仙金钿”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12月31日,从江西省博物馆获悉,经过馆内专家多轮评议,从数件馆藏珍品中遴选出的数件江西省博物馆经典文物,已经按月逐一向广大观众公开展示。元旦期间,江西省博物馆开始公开展出该馆镇馆的国宝级文物明代万历(1573—1620年)年间“镶宝嵌玉八仙金钿”,广大市民可免费参观。

        据了解,本次公展的文物“镶宝嵌玉八仙金钿”1980年出土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孙妃墓,金钿采用锤媾,镶嵌宝、玉等工艺制成。双层的金制弯弧状,九个圭形神龛镶嵌在金钿底板上,神龛四周装饰海涛、寿山、花卉纹。神龛中分别嵌有一尊白玉佛像,中间一尊略大,为脑门高凸,手持宝杖、长须垂胸的南极寿星,两边分别是八仙。金钿上和神龛旁镶嵌点缀着数颗红宝石。其繁缛的纹饰和金辉玉蕴、珠光宝气的风格体现了明代金银器工艺的总体特征。它的两端系着带子,即把这带子套在横贯假髻两侧金、银簪的簪头上。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为了稳固政权,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将诸子分封各地,世代相袭,夹辅王室。这些被封的藩王俸禄丰厚,生活侈奢,生前拥有奇珍异宝,死后随葬入土。按照明朝的制度,继承皇位者都将自己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余诸子为亲王。亲王分封于各地,名为“就藩”。明朝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即南昌地区宁王系,鄱阳地区淮王系和南城地区益王系。

        花钿是明代头面中的重要饰物,花钿是由宋代一种插戴于正面的做成弧弯状的长条形簪发展而来,到明代这种弧弯形的簪*之后已经不做簪脚,插戴方式有所改变,就成了所谓的“发箍”,时称“花钿”或“钿儿”。花钿戴于发鼓之下,发鼓,即假发。明益宣王孙妃所佩金钿可以说是钿儿之*。

        江西省文物专家经过多轮评议,综合给出该件文物的推介理由为:镶宝嵌玉八仙金钿造型构思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神话故事与吉祥寓意融为一体。该件文物做工精致,工艺新奇,锤揲、錾刻、花丝、焊接、镶嵌等工艺并用,是明代*饰中极品,被誉为“金钿之*”。其为明代益宣王妃所用,金黄灿烂,宝光四溢,金辉玉蕴,富丽高贵,表现了明代藩王的富贵与权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