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热潮现在已经开始疲劳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翡翠,这种享有“玉石之王”美誉的石头,大约从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间,价格持续上涨,这就是今天的“翡翠热”,一个显著标志是:2007年的一只满色、足水、叫价150万元人民币的玻璃种翡翠手镯,今天叫价已是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5年时间累计升值超过了30倍!为此,云南翡翠商贸学者摩太先生对这种严重偏离市场经济规律的叫价提出了严厉警告。但这一善意的警告却颇遭非议,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信口雌黄、缺乏科学根据。笔者认为,近十年的翡翠升值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确需我们冷静地思考。而要研究翡翠的价格变化,我们就得回头看看作为货币储备、相对保值的黄金经历了什么样的价格波动。

        2007年,国际黄金价格是每盎司五六百美元,99金零售价是160元人民币每克;到了2012年,二者分别为1600美元每盎、332元每克。也就是说,在这5年时间里,黄金价格用人民币衡量大致涨了2倍,平均每年涨幅是15%;如用美元衡量,则是涨了3倍,平均每年涨幅是25%。照此逻辑,用人民币衡量的珠宝的涨价幅度应大致与黄金持平,上下波动大约在7.5~30%的幅度内。

        我们还可参照国际钻石市场的报价。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期,钻石价格作为保值指标,经过了少有的5次上调,部分品种(比如3克拉和5克拉这些比较稀有的钻石)涨幅超过三成。虽然有经济学家预计到今年年底钻石价格还将上涨20%左右,但可以肯定的是:钻石市场如达到50%的年涨幅就将敲响国际市场的警钟,因为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钻石市场因为过分投机,价格疯涨到超过年涨幅50%,导致崩盘。

        除了*近的“钻石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600年前明代所发生的那次“宝石热”。广州日报2011年7月2日曾以《缅甸宝玉石无休止从中国吸金》为题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明朝万历到嘉靖年间,从明廷辖下的缅北宝石产地,到遥远的京师,以白银结算的红宝、蓝宝价格,竟然暴涨了100倍。可想而知,当时的“宝石热”是多么疯狂!因为王朝痴迷这种**,明朝国库终于不堪重负而产生巨额亏空。

        历史上发生的“宝石热”也好,“钻石热”也罢,都告诉我们珠宝价格涨幅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过去5年,黄金价格年涨幅是15%左右,考虑到缅甸政府人为操控翡翠市场的供给和原料交易,估计翡翠的正常年涨幅较之黄金有所扩大,设定大致为20%~50%,那么2007年报价150万元的手镯,到了2012年应分别为370万元(对应年涨幅20%)、550万元(对应年涨幅30%)或1100万元(对应年涨幅50%)左右。大家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过分畸热的翡翠市场价格,其水分究竟有多大。

        上述计算只是一种学术尝试,结果如何当然有赖于市场检验,但一个正规的市场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价格变化应该符合左右市场的经济学规律。600年前的“宝石热”可以证明这点,30年前的“钻石热”也可以证明这点。目前,这股翡翠热潮已经疲态尽显,因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再也支撑不起这种不大寻常的天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