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钻石销售将迎来高速发展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伴随着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高速产生了一大批中国富翁,除去那些动辄身家几十亿的超级富豪,中国到底有多少有钱人?昨日下午,凭借每年发布百富榜成名的胡润研究院统计称,2012中国大陆地区将有一百万的千万富豪和6万亿万富豪,这意味着,*每1400人中就有1位千万富豪。而京广沪三地成为富豪集中地。

        被称为“宝石之王”的钻石,虽然有着极高的天价、极少的数量,却以它固有的魅力在世界上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受欢迎程度。而且,这种程度在中国也在不断扩大、膨胀。种种迹象显示,世界钻石交易中心的图谱上正在描绘一个新的名字—上海。这一事实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钻石销售潜力!

        “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可谓是世界钻石行业衰退后出现的新星。”世界钻石理事会主席Eli Izhakoff说,全球钻石产业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直到今年下半年,全球的钻石消费市场才逐渐出现了回暖的态势。但中国市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企稳反弹,中国钻石消费的进口额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上海钻石交易所的钻石进出口额亦连连攀升,今年1-10月份,上海钻石交易所的钻石交易额突破了20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78.7%。

        支撑这一强劲增长的,是中国的钻石消费正逐渐向多元化尤其平民化需求过渡,更多的消费者希望表达更多的情感诉求。同时,钻石的投资也正在兴起。“钻石市场像其他**一样需求旺盛,一些国外*的*都已进入中国,其中卡地亚在中国已经开设了30多家商店。”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际业界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尤其是下一个十年,更被称为中国钻石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确实如此,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深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钻石正是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以前结婚,出现**的饰品是黄金和玉器,现在城里的年轻人一提到结婚就会想到钻戒。因为纯洁、璀璨、坚硬、**的特性,使钻石成为了永恒爱情的象征。西方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钻石所带来的情感诉求令人们深信不疑,这都影响着市场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钻石销售较好的成都的调查,钻石在中国的“黄金十年”更加毋庸置疑了。在去年七夕时,商场买钻石饰品的顾客是平时的好几倍,比买黄金等其他珠宝的人要多一倍。仅七夕节**,有些专柜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万元甚至20万元,这已是一个专柜平时一个月的业绩。按照传统习俗,巧克力和玫瑰是过情人节赠送对方的**礼物。但近年来钻石饰品却突然变得火热,成为婚嫁和情人节的必备品,甚至超过了巧克力。毫无疑问,“80后”成了购买钻石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几年时间,是他们结婚和事业的高峰阶段。他们追求独特的个性,钻石因稀有和闪亮的特性迎合了“80后”的口味,这是巧克力、玫瑰甚至是黄金等都无法追赶的。部分知名珠宝公司销售点人头攒动,从前年开始,成都的钻石市场陡然紧俏,一度出现了脱销的状态。特别是各大节假日,钻石的销售额会比平时翻几番。

        其实,自从1993年世界**的原钻供应商——戴比尔斯公司,打出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传入中国后,钻石就被奉为了经典。钻石坚硬不变质的特征正好和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不谋而合,是忠贞爱情的象征。正是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婚庆习俗。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婚嫁当中成都的10个新娘中就有9个带着钻戒,即使部分人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他们也会用素金来替代钻戒。结婚戒指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新文化,钻石已经迅速取代翡翠和黄金等传统珠宝,而且逐渐变成平民化的消费品。

        以前购买钻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白领,特别是一些外企和合资企业的高薪人员,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从白领到工人都能买钻戒,消费群体变得越来越大。在成都消费市场中,购买钻石重量在10—15分钻戒的消费者人数在急剧增长。普通消费者选择钻戒的价位一般在2000元—10000元?一克拉的钻戒价格至少在数万元以上,所以重量在10—15分的钻戒是*适合大众消费的。由于供需矛盾急剧大增,10—15分的钻戒曾一度现了脱销的状况。去年,好多公司仅此分段的钻石销售业绩,几乎以10%—20%的几何线路陡涨。钻石这不断平民化的趋势在促使着它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西方带来的钻石文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钻石不断平民化销售状况,无疑将是未来“黄金十年”的巨大支撑,将使中国钻石的消费市场更加繁荣,成为世界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现在中国的富豪拥有更前卫大胆的消费观,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着他们花钱如流水,他们除了购买获利巨大的房产之外,现在更热衷于购买**,名车,珠宝,钻石一样也少不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