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着净度为"VVS1"级别的钻石戒指,实际净度却与标签不符。”昨日,苏女士致电《经济110》栏目热线对钻石的检验证书提出质疑。
为此,记者走访市区多家珠宝店发现,每款钻石饰品基本上都配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珠宝鉴定证书。但业内人士称,不少钻石证书存在造假现象,珠宝检测机构乱象丛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珠宝市场乱象丛生,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低净度当高净度卖
**注册珠宝质检师刘作岚向记者解释,衡量一颗钻石品质的标准主要看重量、净度、色泽和切工四个维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C标准”,直接决定了钻石价格。
“在专业放大镜下,这颗戒指上的钻石净度只能达到"VS1"(即在十倍放大镜下可见瑕疵),与"VVS1"还相差两级,同样重量的钻石价格**可相差上万元。”刘先生表示,钻石净度分级依据钻石内含物位置、大小、数量的不同来划分,瑕疵越多,所在位置越明显,则质量越差,价格也越低。
据了解,由于消费者无法用肉眼辨别钻石净度高低,近年来,部分商家委托无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造假鉴定报告,以低净度的钻石充当高净度的钻石来卖。
高铅玻璃填充钻石
看上去晶莹剔透的钻石,其实可能是“整过容”的,此前,我省曾查出了30多粒用高铅玻璃填充的钻石。
刘作岚告诉记者,钻石主要有两种造假手段:一种通过注入高铅玻璃,原本色泽、净度等很差的钻石会变得晶莹剔透。据悉,这类“钻石”重量多数在15分(100分为1克拉)以下。之所以在15分以下的钻石造假,主要由于20分以下的钻石不具体分级,也不用出具分级证书,造假空间大。
另一种造假手段则是采用人工合成锆石冒充天然钻石。“一颗合成锆石价格仅需十多元,其与钻石的价值根本不具可比性。”刘作岚表示。
此外,市场上钻石饰品还存在贵金属含金量不足现象。“即便是*珠宝商售出的*饰,也可能含金量不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珠宝*商告诉记者,一般*生产商都有固定的工厂生产,但随着销量增大,部分*生产商可能外包给其他厂商生产,虽然生产流程中有检测程序,但内部检测很难保证每件饰品都有足够的含金量。
检测机构良莠不齐
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的数据显示:1—5月该部门接到与珠宝消费相关的来电达203个,多数消费者投诉反映重量、品质与价格问题。
一位检测机构相关人士透露,部分没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以低价争取客户,迎合部分商家压缩成本的心理。而一些不法商家无视检测机构权威性,一味地花钱买检测证书。
“目前,**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美国宝石学院(GIA)是较为权威的珠宝玉石检验机构,但在泉州市场上,仅不足10%的钻石饰品具有这两家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市珠宝*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一定要认清检验部门的检测标识,若对钻石质量产生疑虑,可以带着钻石*饰和发票到市珠宝*饰行业协会重新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