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是婚庆旺季,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千足金价格较高,不少新人还是会选择此时购买金饰品。不过有细心的消费者在买金饰品时发现,不少饰品的配件明明不是千足金,商家却按千足金价格对外出售。
近日,消费者周女士在一金店买了一副耳钉,买的时候被销售人员告知是千足金饰品,但回家后她发现,耳钉的耳扣部分并非千足金,而是18K金,“千足金每克的价格在400元左右,18K金的含金量才75%,每克成本和千足金差了一百块钱,光零点几克的耳扣我就花了几十块钱的冤枉钱。”
记者走访多家金饰品专柜后发现,周女士碰到的情况很普遍。各金饰品店的千足金柜台,不管是戒指,还是项链、耳钉、手镯,都明确的标着成分为千足金,但记者了解到,千足金耳钉的耳扣,手镯的搭扣,项链的搭扣等其实都不是千足金,而是纯度在90%甚至更低的K金。
不过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金店并没有明示K金配件的成色,消费者购买这些饰品时,除非特意询问,否则销售人员一般都表示饰品是千足金,即使K金配件也是按千足金价格购买。记者咨询了一家金饰品回收店了解到,在金饰品回购时,千足金、足金和18K金是分开计算的,以周女士购买的耳钉为例,耳扣部分只能支付K金的价格。
采访中,不少金店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千足金的质地太软,做耳钉的耳扣、项链手镯的搭扣时,必须加入其他材料的合金,保证它的硬度,而根据厂家*不同,配件的纯度有的是90%,有的是75%,这在珠宝行业是公开的秘密,而且目前还没有商家把千足金*饰和K金配件分开称重的先例。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产品的质量、成分等,商家要提前告知消费者,或在吊牌上明示成分,否则涉嫌误导消费者,而且建议消费者购买金饰品时,**让商家在发票上写清楚原料的成色、重量、价格,以备日后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