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怡周厚躬:珠宝首饰设计之路漫漫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改革开放30年,珠宝产业也走过了30年的全新路程。回想这些年的产业变化,设计是推动产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产业前进*需要突破的壁垒。


宝怡珠宝周厚躬董事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珠宝设计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时段:

一、启蒙阶段

        80年代末,国内的珠宝产业,是主要以贴牌加工及港资在深设立加工厂为主,依靠客户来料来图加工或在境外购买k金空托来满足客户对款式的需求。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自己的设计能力和需求。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有了一些简单款式的研发。这个时候的产品,以红蓝宝、低价位的半宝,以及黄金饰品的设计为主。市场对设计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往往借鉴几个外单的款式足以应付国内市场的需求。整个珠宝设计产业处于一种纯模仿的初级阶段。

二、萌动阶段

        1997年是珠宝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开始国内的珠宝产品日渐丰富,同时随着钻石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婚庆市场,设计的要求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款式开始根据不同的区域出现了风格的不同。但总的来说,设计受到了市场“金轻面大显钻”的需求影响,款式也在“抄完**抄港、台、日”的风格中变化。这一时期奠定了设计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基础。

三、突破阶段

        2005年是行业技术革新*快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众多行业内有实力的企业都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设备,大大加快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克服了很多以往不能实现的技术难题,使得整个行业有了一个质的突破。这一技术的突破也带来了设计的全面革新,思路的开拓和灵感的迭起,使得行业的设计开始出现百花齐放。时至今日,多变的设计需求能随时实现生产都有赖于当时的这个技术革新。

四,发展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珠宝行业的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战场。不仅要面对国内的日新月异的市场要求,同时,外单转入国内市场后奔放自然的设计手法也对传统的设计形成了冲击。


        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现在的珠宝设计也或多或少走进了一个新的局限:产品款式同质化日趋严重。要想保销量,就不敢换款式,不换款式,又不能保障未来的销量。设计与市场的矛盾从来没有如此凸显,面对全世界增长*快的一个珠宝销售市场,未来的珠宝设计发展之路在哪里?


 

珠宝设计之宝怡特色

        对于未来珠宝市场的发展,宝怡每**都在深思熟虑中。一直以来,宝怡在珠宝业界都是以大胆创新、款式实用美观而且更新速度快而著称,创意是宝怡产品的灵魂,而设计则是宝怡占领市场*重要的利器。作为中国****的宝怡,在珠宝设计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1、  建设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不会学习的企业就不具备竞争力。宝怡关注建立企业良性运作的常规性模式。为设计团队提供学习的机会,扩展所见所闻,开拓思维?式,培养设计师良好的美感与艺术感,鼓励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各项国内外设计大赛,为宝怡的市场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

        一个完善的设计师人才梯队是宝怡灵感不绝的重要来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独立设计师工作室模式都是宝怡与众不同的设计保障。

3、  市场信息与设计理念同步

        不懂设计的营销人员不能卖好产品,不懂市场的设计师同样不是好设计师。宝怡内部服务模式促使营销与设计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市场终端需求完美结合,产品销售长虹自是情理之中了。

4、  建立高端精品部门

        产品和艺术品之间,往往取决于是否可复制。宝怡以艺术品的工艺要求来生产产品,高品质,市场化,以此为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同时,宝怡孜孜不倦地以高端定制来追求艺术品的境界,独特设计,精工工艺,立足高远,尽情实现所有对珠宝*繁复奢华的梦想。



        依托着这些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宝怡一步一个脚印,稳健的前行着。虽然今天的中国珠宝与国外的设计仍有一定差距,虽然今天的中国还未曾孵化大批在国际市场上有深厚影响的设计师,但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文化正在交集与碰撞,信息的交流以及设计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必然让我们积聚这样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有效地坚持和学习,不断地拓展与尝试,“中国特色”珠宝设计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