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龙陵黄龙玉旅游文化活动周 黄龙玉将取代翡翠成新宠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作为*届中国•龙陵黄龙玉旅游文化活动周举办的主打项目,30日上午,来自*及香港等地的知名学者、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及珠宝玉石雕刻大师、经营户等500余人,齐聚在龙陵县宣传文化中心礼堂内,围绕“玉中新宠”黄龙玉的出世、闻名和发展,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黄龙玉高峰论坛。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黄龙玉所作的精彩的解析和展望,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喝彩。
黄龙玉的发现和面世延续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从北京应邀来参加高峰论坛的著名学者丁一在讲座中提出了,在中国的文明史中,“玉”作为国人自古以来都十分喜爱的一个承担着情感的载体,已延绵了数千年。而黄龙玉的横空出世,则延续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丁一介绍说,“玉”作为中华**的瑰宝和国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作为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玉文化传承有序,框架完整,绵延至今。纵观审视玉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分别经过了史前至西周玉石文化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被叫做为远古传统阶段;第二阶段是自春秋战国至清末的古典传统阶段;第三个阶段则为玉石文化发展的现代社会阶段,这一阶段又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丁一说,我国玉石种类繁多,在黄龙玉面世前,就有新疆的和田白玉、黄玉、碧玉,辽宁阜新的岫岩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浙江的青田石、泰顺石、昌化石,福建的寿山石、内蒙古赤峰的巴林石,还有产自缅甸的翡翠等。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选购和收藏后,和田玉和翡翠等知名玉种一个是产量日渐枯竭和下降,二是价格居高不下,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玉的喜好,“玉”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而在这个时候,龙陵黄龙玉面世了,她黄里透红的主色调契合国徽、国旗的**标志性色彩一经出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短短几年中,龙陵的黄龙玉就发展成为一个集保护、规范开采、加工、销售和展示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而经过龙陵县委、政府的努力,也逐步形成了龙陵独有、*知名的黄龙玉文化,并有效地延续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研究黄龙玉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的矿床
来自香港宝石鉴定所和香港珠宝学院的香港宝石学协会副会长欧阳秋眉女士是*次来到龙陵。作为本次黄龙玉高峰论坛讲座的嘉宾,欧阳女士提前几天赶到龙陵,并深入到小黑山等产矿区进行地质研究。
欧阳女士介绍说,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她*关心的课题就是黄龙玉是如何形成的。黄龙玉不仅具有玉石“美观、耐久和稀少”的特点,而且其光泽度要比白玉(软玉)高。硬度要比田黄石坚硬,颜色要比鸡血石均匀。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欧阳女士说,黄龙玉属于石英脉,主要成分含有石英、黄铁矿、绿脱石、高岭土、白云母及其他此生矿物褐铁矿和赤铁矿等。一段时间以来,她就听说有部分黄龙玉质地会有变化一说。但根据她在小黑山黄龙玉矿带的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是由花岗岩中的破碎带多次水热液活动有关,由于温度较低,冷却速度快而形成了它独有的黄中兼带有红的美丽色彩。而且根据现场的情况分析,黄龙玉漂亮的橙黄色较为稳定,跟外生形成带啡的黄色成因不同。形成的颜色多集中于稿纹之间,所以可以推断其为原生石,而非风化形成。
欧阳女士说,所以进一步对黄龙玉的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找矿标志,希望能继续根据分布的石英脉找到更多的黄龙玉矿床。
黄龙玉已渐取代翡翠成为市场新宠
我省著名的地质学家、珠宝研究学者和收藏家摩亻太在讲座中黄龙玉在面世后所取得的发展,并根据市场走向和热度分析目前黄龙玉已渐渐取代翡翠成为收藏者和玩家的新宠。
摩亻太说,黄龙玉能在6—7年时间,从发现到进入市场,并引热人们新一轮收藏和购买玉石的热潮,时间之短时任何宝石没有经历过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原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在追求一种既能在经济上承受,同时又美轮美奂的增值物质,而黄龙玉的出现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二是黄龙玉的兴起完全是由低收入阶层玩出来的,并有效地与我国才有的玉文化融为一体,在发扬光大后,推向了有产阶层。“目前在龙陵形成的黄龙玉民间淘宝市场里就可以见到来自不同层次的人在炒玉、玩玉,区中不乏有很多当地的农民。”第三鉴赏黄龙玉的核心是各种经济阶层,尤其是经济底层民众,都在追求一种精神质量与财富。第四黄龙玉的黄色调民众易于接受、**共同默认的不用投票表决的一种国色。第五目前我国宝玉石资源日渐匮乏,在玉类品种处于青黄不接之时,突然出现了黄龙玉,给广大爱玉者一个极大的惊喜,使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了很大满足。第六由于缅甸所产的翡翠产量大幅减少,资源枯竭,**翡翠饰品不仅价格太高,而且进货越来越难,数量越来越稀少。销售**翡翠的商家面临转产停产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很多原来做翡翠生意的都转去做黄龙玉,使黄龙玉得以壮大。而且每年在昆明举办的石博会,也对黄龙玉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黄龙玉渐渐取代翡翠成为市场新宠也是今后我国玉石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