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和田玉收藏的持续升温,其市场价格屡创新高,这令不少爱玉者望而生叹。如此一来,与和田玉物理特征或化学性质相似、相近的玉石在国内市场上陆续露面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 这样的玉石有白玉,也有青白玉、青玉等,它们有的来自中国,如青海、辽宁;有的来自海外,如俄罗斯、韩国。这些洋玉或国产玉都源自透闪石家族,都产自镁质碳酸岩中。这里我们就挑选活跃于中国市场上的几大玉种,参考中外玉石专家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一下其中白玉的秉性,并提出一些问题与读者共同探讨。 怀俄明玉:颇受中国翡翠大王钟爱 美国怀俄明州产白玉,也产浅绿色的软玉。这种玉石被当地的牛仔于上个世纪初(1908年~1909年)*早发现并贩卖到加州,但*早的科学发现是在1936年。日本发动华北战争之前,一块重达955磅的软玉被卖到了上海进行加工。 说起怀俄明州所产的软玉,还与中国翡翠大王——驰名世界的翡翠大宝塔的主人张文棣有关系。1939年,张文棣参加完旧金山金门世界博览会后,因为太平洋(16.90,0.19,1.14%)战争爆发而被迫滞留美国。一向爱玉的他听到怀俄明州产玉,立刻玩起这种软玉来,把一块重达3600磅的巨大玉石放在了洛杉矶寓所的院子里。张文棣*后将这块玉捐赠给了位于加州斯多克顿的圣乔奎先驱博物馆,以补偿该博物馆保管他的翡翠大宝塔散装件的费用。 鉴定:怀俄明玉主要呈现白色、灰色、黄色和带黄色调的浅绿色,还有收藏界特别钟爱的黑色和深橄榄绿色及呈现猫眼光学效果的品种,经常有由磁铁矿、白色透闪石晶体、玫瑰色锰黝帘石、石英包裹体所构成的特征性色斑出现。 俄料:明清时或已进入中国内地 俄罗斯白玉在中国俗称“白玉俄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成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与和田玉是“同胞姐妹”,不仅使藏家懵懂,而且还让不少玉石专家真假难辨,屡次“打眼”,加上不少造假古玉采用这种原料,所以毋庸置疑,这种白玉已经严重地冲击了和田玉市场。俄罗斯还盛产碧玉俄料,且在十八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对俄国工艺美术事业和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但其开发历史则远远比不上白玉。 俄国考古学家奥克拉尼科夫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现:贝加尔湖地区的先民在距今4000年前的史前时代就使用了白玉制作的工具和仪礼用具,如玉凿、玉环和玉护身符等。后来,白玉俄料的历史被推到了6500年前,甚至8000年前,可见其历史十分悠久。于是问题出现了:贝加尔湖的白玉究竟产自哪里?又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内地的?这些问题让不少国内外玉学者感到困惑。 英国收藏家罗伯特·费雷1991年研究认为:可能早至明代或者清代,贝加尔湖的白玉就已经通过贸易方式进入了中国内地——这一结论值得重视,因为如果有证可考,那么“凡是以俄罗斯玉为原料的中国古玉都是假古玉”的说法便值得商榷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贝加尔湖的白玉已是大规模地输入中国内地了。至于贝加尔湖白玉的具体产地,中文刊物一般认为大多来自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府乌兰乌德所属的达克西姆和巴格达林地区,邻近贝加尔湖,故有学者将产于该地区的软玉称为贝加尔湖地区软玉,但具体地点不得而知。 1995年,国际玉友协会理事赫伯特·吉斯先生专程考察了矿山,并在2005年的《玉友学刊》中做了详细介绍。俄罗斯白玉矿山位于西伯利亚十分荒远的地方,地处贝加尔湖东面的维吉姆山上和山下的几条河流之中。那里几?人迹罕至,十分荒凉,即使*近的村庄离矿山也有80多公里。维吉姆山上和山下的几条河流,如茨帕、维吉姆、克维克特、格留布、布龙和班布卡河几乎都产白玉。而贝加尔湖的白玉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雅库茨克地壳研究所的塞克林博士与同事在1975年发现的。 贝加尔湖的白玉有山料,也有籽料;有白色、青白色、青色等品种,也有棕色、褐色品种。由于矿区位于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山上和山下的河流中,开采甚为不便,产量也较小。 鉴定:相对和田白玉而言,俄罗斯白玉的质地亦显粗涩,且白而不润,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死白”或“僵白”。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温润而白得细腻,后者粗糙而白得无神。据马进贵介绍,俄罗斯白玉在雕刻时容易起“性”,细工比较困难,容易崩口。有人说经常日晒雨淋,俄罗斯白玉还容易起膈、开裂和变色。 另外,将新疆白玉切成片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正如古人所言:“其声清引,绝而复起,残音远沉,徐徐方尽。”而俄罗斯白玉发出的声音则达不到这种效应,显得沉闷。也有行家凭经验认为俄罗斯白玉泛红,而新疆白玉泛青,这仅是一种感官经验。 韩料:可能与红山玉器有联系 近几年来,一种产自韩国的白玉让不少和田玉专家伤透了脑筋,因为乍一看,这种玉料与和田玉差别不大,几可乱真。这种玉料就是和中国东北地区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韩料。 韩国江原道春川地区一个玉矿出产透闪石软玉,多为白色,略显青黄色或棕色,化学成分与和田玉基本相似,硬度和密度接近和田玉,摩氏硬度约为5.5。这个产地位于韩国与朝鲜分界线的南侧。罗伯特·费雷1991年研究认为:在韩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工具就是用春川所产的白玉琢制的,在位于*尔的**博物馆展出的这些古代玉制工具可以切割皮革。费雷甚至认为:韩国新石器时代玉制工具与中国东北辽宁地区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可能有某种联系。其实,历史上朝鲜向中国进贡的时候就有玉器,还有人参、北珠,只是韩料老坑已经采完,目前挖掘的大概是新坑。 鉴定:从笔者手头几块得自广东某韩料加工厂的玉料可以看出:韩料虽然与和田玉的化学成分相近——都是以透闪石为主的玉石,硬度与密度也相近,但其蜡质感强,温润不足而干涩有余,结构不很细腻,玉里面的云絮状纹理呈团块状,更显浑浊感,具有粥样糊状的鲜明特征。还有,韩料上手后感觉偏轻。
昆仑玉:声名鹊起的国产白玉 根据国际知名玉学者王春云博士1996年在《玉友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的玉》(Jade in China)一文及其*近十多年的研究,我们知道:与和田玉属于同一成因的透闪石玉矿,在中国内地至少有八个之多,而目前声名*为显赫的就是青海的纳赤台地区,这里出产享誉国内外的昆仑玉。 昆仑玉*初被业界称为“青海玉”,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青海省的格尔木西南的纳赤台地区发现的,目前已形成商业规模的开采势头。由于是新开发的品种,刚起步时还未能被市场所接收,所以在称“青海玉”时期,它的市场地位并不高。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青海玉高调出镜,有了个响亮的名头——昆仑玉,这让业界刮目相看,其身价也日益攀升。 昆仑玉与和田玉同产于昆仑山脉,地质产状、成分、结构、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与和田玉极其相似,只是目前没有发现籽料(和田玉或俄料均已发现籽料),然而没有发现并不意味着没有。尽管如此,挑剔的收藏界还是分辨出了昆仑玉与和田玉之间的一些区别,譬如昆仑玉质地比和田玉稍粗,质感不如和田玉细腻,缺少和田玉的凝重感,颜色也稍显不正,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鉴定:青海白玉总的特点是“水、灰、透”,其透明度比新疆白玉高,用它加工的成品有半透明的感觉,有的青海白玉内部还有白色透明的“筋”,而且水线比较多。一般来说,青海白玉佩件贴身盘玩后,很难达到新疆?玉所特有的滋润、糯柔的感觉,显得“粗”、“涩”、“粳”。 上个世纪70年代,在辽宁海城、岫岩和宽甸地区的在镁质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