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宝*一直都在大洗牌,本土*如何保护自己的优势,外来*如果提供更优势的*服务给消费者。 外来*抢占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买珠宝,要起早床排队。”市民朱女士回忆,当年她去武汉老牌金银制品厂选购结婚*饰时,一大清早她就和老公去排队,还要提前备好现金,因为营业员忙得没空找零钱。 湖北省珠宝玉石*饰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杨明星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本土珠宝*处于爆发式发展期,以武汉金银制品厂、省工艺美术厂为代表,一度出现抢购的火爆场景。 可随着外来*进入武汉市场,如周大福、周生生等港资*,老凤祥等上海*,百泰等深圳*入驻,不少本土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杨明星分析,一是香港珠宝产业开始转移到广东等沿海地区,对内地市场的冲击很大;二是本地国营企业,受思想的禁锢与体制的束缚,没有抓住机会转型。 本地人才往南飞 与国有企业的下马相反,武汉本地珠宝市场出现“三剑客”,武汉新世界(12.99,0.00,0.00%)、武汉金凰珠宝、湖北金兰*饰先后在全省开设专柜和专卖店。 来自珠宝协会的统计显示,“三剑客”与“周大福”等知名*相比,相去甚远。周大福仅武汉地区的23个专柜,在2008年实现销售5.2亿元,几乎占全市珠宝*饰零售总额的20%。 因为珠宝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广东,本土培养的珠宝专业人才,大多“孔雀东南飞”。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目前留在武汉工作的只有十多人。 在这种夹击下,武汉本地企业开始反击。记者获悉,湖北金兰*饰在深圳开设镶嵌分工厂,新世界珠宝、金凰珠宝等从深圳、香港挖来专业团队。武汉新世界珠宝副总经理程学谦说,他们加大商场店中店和专卖店的开店力度,坚持两条腿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