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首饰净金重量成谜 部分鉴定机构不再单独标注净金重量

2024-12-30 09:47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

 12 月 26 日,记者从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检 NGTC”)获得一则重要消息:今后对于送检的镀金银(亦称作银镀金)产品的鉴定,公司将不再单独标注净金、净银的重量信息。

 
在当前的珠宝市场中,“金包银” 首饰备受消费者瞩目,而其中净金、净银的重量与纯度更是关注焦点。由于批量生产的 “金包银” 首饰大多采用电铸工艺,这使得检测机构运用常规手段难以直观、精准地判断其实际含金量,往往只能借助破坏性检测方法才能一探究竟。然而,部分不良商家却借此漏洞,虚构 “金包银” 首饰的净金重量,严重误导了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
 
今年 11 月 7 日,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国首珠宝首饰检测有限公司)发布的 “金包银” 产品检测结果通报令人瞠目。该中心深圳实验室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了 17 件样品,并进行了破坏性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样品标注的金覆盖层质量参差不齐,最小的仅有 0.2 克,最大的为 1.05 克。而在分离后,金覆盖层的实际质量与标注质量的偏差范围达到了 0.77 克至 0.04 克,其中负偏差的样品多达 14 件。偏差最为显著的第 11 号样品(购自市场),其金覆盖层标注质量为 0.96 克,然而分离后实际金的质量却仅为 0.19 克,相差高达 5 倍之多。该中心严肃指出,相关方在 “金包银” 产品的命名、标签标识、印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表述,尤其是标注金覆盖层的质量(重量)这一行为,极易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和纯度产生误解,进而引发消费纠纷,这对于整个首饰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无疑是一颗 “定时炸弹”。
 
12 月 26 日,该中心首饰标委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该中心尚未开展过 “金包银” 产品的鉴定业务,也未曾出具过任何鉴定证书。
 
与此同时,12 月 20 日,深圳市联合蓝海应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关于 NGTC 银镀金首饰鉴定证书的通知》在珠宝行业内迅速传播开来。通知中明确表示,接国检 NGTC 深圳实验室的通知,为严格执行相关要求,自 12 月 23 日起,NGTC 出具的银镀金产品鉴定证书将只标注银镀金产品的总重量,不再出具标注净金重或者净金重与净银重的鉴定证书。
 
12 月 26 日,记者向国检 NGTC 进行求证,公司相关人士证实,确实已在内部向其客户提出了上述要求。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在此前,国检 NGTC 出具的鉴定证书上的确会标注 “标称净金 / 银重”,例如,一份 “镀金足银手镯” 的鉴定证书上清晰地标注着 “标称净金 / 银重:1.17 克 / 40.42 克”“总质量 41.59 克” 等字样。该人士明确表示,今后 NGTC 出具的镀金银首饰鉴定证书将不再标注标称净金重,但此前已经出具的证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从业长达 14 年的珠宝零售商张磊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检 NGTC 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表现。因为在现实情况中,除了采用破坏性检测方法之外,即便是像国检这样的权威机构,也难以准确辨别镀金银产品的金银重量。令人担忧的是,在市面上销售的众多 “金包银” 首饰,其鉴定证书上却赫然标注了金银重量。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金银净重数据并非由质检鉴定单位检测得出,而仅仅是厂家提供给质检鉴定单位的数据,充其量只能算是 “厂家自称的金银重数据”,质检鉴定单位并不会对这些数据承担责任,真正负责的应该是厂家。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常常拿着这样的证书进行大肆宣传,声称产品的金银重量已经经过鉴定并得到认可,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误解,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张磊还贴心地为消费者提供了三个快速辨别 “金包银” 产品的方法:其一,查看钢印。通常情况下,足金首饰会刻有足金或者黄金的化学符号 “AU”,并附上黄金含量 999 或 9999 的字印,而 “金包银” 产品一般只会刻上足银或者银的化学符号 “AG”,甚至有的连钢印都没有。如果消费者发现购买的 “金包银” 产品刻有足金字样,那么商家很可能涉嫌欺诈行为。其二,采用传统的高温火烧法。由于 “金包银” 产品是将黄金包裹在足银表皮,当用高温火烧时,其表层就会出现起泡的现象。倘若消费者买到的是镀金银产品,在高温火烧时,表层的金层有可能会脱落,从而露出里面的银色胚底。而真正的足金首饰,无论使用多高的温度火烧,也无论烧多长时间,只会越烧越亮,越烧越黄。其三,进行简单粗暴的破坏性检测,例如将首饰剪断或者用小刀片刮其表层。因为无论是 “金包银” 还是 “镀金银” 产品,其表层的黄金层都非常薄,只要稍微破坏其表层,银色胚底就会暴露无遗。
 
综上所述,国检 NGTC 对镀金银产品鉴定标注的调整,是对当前珠宝市场乱象的一种有力回应,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整个珠宝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应保持警惕,运用科学的方法辨别真伪,避免陷入不良商家的消费陷阱。而对于珠宝行业而言,这一举措也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