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物,其中的情节与人物活动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和折射。该书中“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脍炙人口,其中体现的多种人才观也极其发人深省。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大家结为同盟,协力而战。这**,平原县令刘备被公孙瓒带到了诸侯席间,关羽、张飞跟随其后。在对待刘关张三人的态度上,当时就体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才观。
**种是以盟主袁绍为代表。公孙瓒将刘备破黄巾中的功劳及出身向诸侯介绍了一遍,袁绍说:“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待刘备坐下后他又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可见,袁绍对于人才,既不看其功劳,又不看其地位,而是看其出身。第二种是以袁术为代表。当董卓军中骁将华雄前来挑战,诸侯两将接连出战失利后,关羽在阶下主动请战。
袁术得知关羽仅是一马弓手,遂呵斥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而当关羽出马斩了华雄,张飞呼喊要乘势入关活捉董卓时,袁术大怒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可见,袁术看待人特别注重一个人的地位。
第三种是以曹操为代表。当袁术要将关羽赶出帐时,曹操制止道:“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当袁绍担心让弓手出战会被华雄所笑时,曹操分辩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针对战后袁术一再要把关、张赶出帐去的要求,他反驳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看来,曹操是看重人的才能。第四种态度是看重外貌,这在曹操的言语中已经略有反映,成为他对付袁术无理提议的借口,可见以貌取人尚不是个别现象。
看来,重出身、重地位、重才能、重外貌是人们在人才观上的不同倾向,这在“斩华雄”一事上集中地反映了出来,历史的大结局也表明了不同人才观对秉持者事业兴衰的决定性影响。
反观各种人才观在同一事情上的表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领导人自身在哪一方面占有优势,他就必然看重人的那一方面。拥有“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的袁氏兄弟出身高贵、地位显赫,他们倾向于重出身、重地位,并以这种观念看待世人;曹操的出身与地位比不上二袁,但他在十八诸侯中不乏才能上的自信,故而看重才能。
这也反映出,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以自身为尺度去衡量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维护了自身的优势,保证了自我中心地位。与此相联系的是,人自身缺少什么,在看待世人时就往往会忽视什么,甚或看不到什么。袁氏兄弟缺少的是才能,不会以才论人,自然难于看清楚他人的才能。在后来诸侯联盟解体,各方混战时,袁术领败兵路过徐州,被刘备截击失利,仍骂刘备说:“织席编屦小辈,安敢轻我!”袁术至死看不出刘关张为时代英才,其结局可想而知。
袁术、袁绍、曹操以及刘备各有自己的事业和结局,“斩华雄”的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出身、地位和外貌如何,要想事业成功、人生出彩,就一定要发展出自身的才能优势;而领导人只有*先使自己成为人才,才可能摒弃那些庸俗的人才观,才会更敏锐地发现人才,放手使用人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习近平强调,“一把手的综合素质要非常高”,这是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科学把握和丰富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真知灼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