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饰戴久了,不免萌生换新饰的念头,由于黄金的可塑性较高,金饰再加工便应运而生,已被主人厌倦的金饰在金匠一个来回翻转,神奇地成了一件新饰;或是颈上金链子成了绕指间的戒指,或是像灰姑娘的破衣裳变成礼服般,粗大的手镯转眼成了时尚的耳钉戒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被化腐朽为神奇,这种翻新很快迎合了人们追求新鲜的心理,大大受宠。
然而,近来很多金饰到小作坊加工后身份顿降,——重量短缺。明明亲眼监督,怎么会被“搜刮”都不知道?很多受骗者十分不解。
据业内行家介绍,金饰加工本身是有损耗的,但正规店里大都采用现代工艺,损耗标准控制在1%。而小作坊大都资金投入少,设备简陋,只能用一些落后的加工技艺,自然损耗更大。如果碰上奸商稍耍手段,30%的损耗是不在话下的。
一般来说,加工金饰得经过熔化、浇铸、修复、抛光四大程序,每道程序都可能导致消耗。如浇铸,小作坊压胚大都用石膏模子,这种粗糙的模子表面本身就能“吸纳”很多分量。压好形状了,得修复,要把多出来的地方磨掉,修剪掉。假如小作坊在熔化和抛光的时候还使用“王水”(硝酸与硫酸混合物,因有毒不允许使用)的话,表面的金子会熔化在“王水”里,损耗就更看不出来了。就算顾客复称,也看不出端倪,因为对方早有对策,——秤上做了“手脚”。等到顾客回去发现*饰瘦身,为时已晚,对方早逃之夭夭了。
比起分量,降成色的办法隐蔽性就高多了。要重新加工,必然要将金子熔化。小作坊熔化大都用钳锅,这里就有很大花头。行骗者只要在钳锅里事先放一些铜,或者银,与金子一起熔化后,金子的重量重了,成色却降低了,原本含金量99.9%的,可能就变成60%了。这样以来,即便他们在之后的压模、修复、抛光过程中克扣一些金子,到*后交货的时候分量仍旧是不变的。即便消费者拿到正规店复称,只要不验成色,就发现不了。
很多人贪图便宜到小店加工,而且相信亲眼监工不会出错,岂不知这里的障眼法多了。为防受骗,还是到正规店加工较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