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件手工制造的银饰品。从此,人类重要的银文化现象产生,并影响人类政治、文化、生活至今。
此地处于重要战略地域,因而中西融汇,兴盛发达。随着人类白银开采、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在货币和实用两个功能的领域中迅速发展。一方面,白银成为世界上多个**的货币;另一方面,白银被制成各式银器,在皇家、宗教上层流传。
中世纪以后,西方银器渐成时尚。经过近千年的演变,英国成为西方经典银器的发源地。自中世纪始,英国出现了造币业及粗制银器,同时还产生了银制装饰品及家庭自制银器。由于银器硬度较低,早期制作的银器原料内大多加入了铜,又由于当时的银器制造业各行其是,所用原料纯度差异很大,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这一时期的银器其实就是含铜的合金银器。事实上,铜不但可以增加银的硬度,而且不影响银的颜色,因此,即使合金中铜含量较多也难以辨别。
到了13世纪初,英国对凡能达到92.5%纯度的银器都打上“Sterling”字样。这个标准是当时国王约翰下令从德国匠人那里引入的,开始时称为Easterling(东方的标准),后来把前两个字母去掉成为Sterling。1327年,爱德华三世正式授予“尊敬的金匠公司”管理和执行银器鉴定的法定权力。为了行使这一权力,金匠公司组建了一个检测鉴定金银器中心。这一授权开始了银器发展的新纪元,从此,各国也纷纷效仿,银器成为各国政府严格监管的器物。施行此措施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规定制作银币与器皿的银原料均为92.5%的银合金,从而将货币与银器的价值等同起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防止银器走私或漏税,银器上还被打上一个称为“国王标志”的狮子头。在法国,该标志被称为“Leopard”。与此同时,凡是银器必须经金匠公司鉴定,经鉴定的银器会打上一个纯度标记(Hallmark)。但初期对银器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鉴定方法也不严密,加之此种鉴定方法并不受银匠的欢迎,伦敦以外地区的银匠往往不愿长途跋涉,冒着风险到伦敦去鉴定自己制作的银器,因而出现了部分不带标志的银器。为此,当局又将银器鉴定授权到各市及镇一级行政区。各市、镇推举出一个代表在当地行使银器鉴定的权力。以后,随着对银器监管的不断深入,银器上必须打上鉴定人的代码。于是,银器上的标记、图案、花纹越来越多,不同城市又有不同的鉴定标志,这就形成了一套相当繁杂的图案标志。16世纪,金匠公司引入了一个狮子像,不久便取代了国王标志狮子头。因此,凡有狮子像标志的银器一定是92.5%纯度的银器。
17世纪末至18世纪,随着磨边银币(Milling)的替代完成,产生了“大不列颠标准”。该标准*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将原来的国王标志改为狮子头像及大不列颠图案,银的纯度为95.84%。18世纪初,应广大公众要求,又恢复了原来的Sterling标志。
进入19世纪,银器的生产、管理、交易等进入了成熟期。此时期,开始出现系列制作的银器,除手工制作外,工业化生产已占很大比重,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银器已相当完善并系统化。此时期的生产管理工作亦十分严格,各国各地生产的银器都得到鉴定,其质量可以信赖,制作也很精美。银器的生产**、生产时间、制作者都有完整的标志与铭文。此外,这一时期的银器制造工艺已臻完美,采用了手工捶揲、刻花、浮雕、镂空、镀金、镶嵌等多种工艺,生产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器皿,价格不菲。与此同时,开始了批量生产与交易,并建立了交易方式及规则。总之,19世纪的西方银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20世纪以后,西方银器的制作基本达到机械化程度。由于时间及数量的原因,此时期的银器无论收藏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无法与前几百年产生的银器相媲美。它们的**特点就是实用,制作虽精美但缺乏早期银器的艺术活力,数量浩大而欠缺珍罕,华丽精细而缺乏质朴自然。因而,人们又重新青睐手工技艺,一些银器生产又恢复了手工制作,但价格相当昂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