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就是指玉器的雕琢工艺。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玉器的制作工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关于做工,可以有雕刻技术、抛光技术、钻孔技术等几个方面。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做工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做玉之石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有人这样认为,玉器"造型是宏观、纹饰是微观、做工是显观"。要辨识一个时代的做工,就要有足够细腻的心思,才能观察到留在玉器边边角角等隐蔽位置的痕迹。我们所要寻找的,正是这些时代的痕迹。 民间流传的仿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的是仿良渚文化玉器,而且大都是琮、璧等大型玉器。一般来说,良渚玉器上常见的做工痕迹是切割和钻痕。良渚玉器的切割工艺很粗糙,以玉璧为例,边缘不甚圆整,两个璧面也不是很光滑,常会留下切割的痕迹。仿制品大都边缘圆整,壁面平滑。良渚玉器的钻孔是对钻的,孔内璧会留有螺旋状的苔痕。仿制品多多是一面钻孔,如是对钻,苔痕也是呈漏斗状而不是螺旋状。良渚玉器上常有纤细繁密的阴刻线,这也是仿制品不易模仿的。前者线条如发且断断续续相连,刻划的有些毛糙,到*尾的两端线条更为尖细。而仿制品的线条则较粗,且连接比较平滑。 商代的典型刀法是双线阴刻,其特点是:巧妙地在两条阴刻线中形成一条阳纹,是阴阳线同时发挥出刚劲有力的作用,消除了只使用阴刻线的单调感,使整个图案的变化曲尽其妙。而后代的仿制品,两条阴线相配总是达不到协调,不是完全显现不出阳纹,就是太突兀,阴刻线和阳纹的融合搞不好。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生产发展带动了琢玉工具的变革。雕刻技术更进一层,阴线、阳线、粗线、细线、单线、双线、支线、曲线,都可以是非常娴熟的运用。雕刻的线条干净清晰。这一时期钻孔为一面钻,孔通体是一致的,无一头大一头小之分。 汉代*突出的雕刻工艺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汉八刀"采用单撤刀法,起刀轻、落刀重,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有力。"游丝毛雕"的细刻线则细如好法,似断似续,弯曲有度。后代人模仿这两种刀法,大都不得要领。"汉八刀"的刚劲简练和"游丝毛雕"的纤细隐逸都是后人达不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刀工又起了变化,逐渐趋于精巧密丽,但在古拙雅致上不如殷商时期。 唐代多浅浮雕,刀法较为圆润,在纹样四周平地起线,采用的是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立体感很强。同时,唐代还大量的使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现动物细部的特征,有很强的写实感。像表现动物的腿毛的时候,喜欢用密集的阴刻线,刀法稳健,纹丝不乱,雕刻出来很有质感,栩栩如生。 宋代在延续前代雕刻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深层立体雕刻,有"枝皆剔起、叶皆有脉"的写实感。还有一种在玉器上雕刻细字的刀法,字形均净有力、细如毫发,皆为一次雕刻而成。 元代的雕刻比较粗犷,但又粗中有细。粗的浑厚有力,细的又细如毛发,但细部雕琢不甚在意,在某些器物的纹饰细部、内壁、底边等深细层次做工粗糙,刀刻深重,往往还有管钻的痕迹。 明代出现了双层镂雕,它能在玉器的上下两层雕出不同的纹饰。基本上来说,明代的刀法比较刚劲有力,线条分明。但它只注重外部结构而不注重细节加工,磨工较差,在细部的处理是十分粗糙的,铊痕钻孔不加修饰,因而有"粗大明"一说。 清代的雕刻艺术已经是精益求精了。线条精工,注重细部雕琢修饰,抛光都很高。但这时的线条雕刻比较软,没有前代的刚劲之感。 做工可以说是玉器工艺的骨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做工特点,下刀轻重、下刀粗细、弯曲方向、打磨程度、钻孔技术等对于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算一件器物被模仿的再惟妙惟肖,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在雕琢做工中,总会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