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又名金刚石,碳元素在地壳的深处,大约130-180公里左右,在摄氏900度至1300度的高温下,在45000至60000个大气压力下结晶而形成的晶体。随着地壳的隆起与下沉,或地震,或火山爆发等原因,结晶的矿物——被挤出到了地表。
钻石是地球上*硬的物质,其摩氏硬度为10,比摩氏硬度为9的刚玉的抗磨硬度高出140倍。钻石的英文名称 Diamond系拉丁文 Adams演化而来,是坚不可摧的意思。另外,它还具有高熔点(无氧条件4000度)、高折射率(2.4175)、高色散(0.044),被誉为“宝石之王”。
钻石的评估--4C分级:
钻石的价值取决于四个重要的条件,我们称之为“4C”, 即颜色 (Color)、净度 (Clarity)、克拉重量 (Carat)及车工 (Cut)。
1.颜色(color)
绝大多数钻石为白色至黄色、褐色系列,按美国宝石学院制定的颜色标准分级,从D(无色)到Z。无色钻石极端少见,因此价值极高。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认定哪种颜色的钻石更美丽。
有些钻石拥有“光怪陆离”的色彩:粉色、蓝色、绿色、黄色、褐色、橙色,甚至在极少的情况下还有红色。这些钻石就是所谓的“彩钻”,它们数量极其稀少,因而颇具价值。这些颜色不包含在美国宝石学院颜色分类系统中。

我国的分级标准参考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并作了相应的规定:
特白 100 D 很白 99 E 优白 98 F 优白 97 G 白 96 H
微黄白 95-94 I-J 浅黄白 93-92 K-L 微黄 91-90 M-N
2.净度(clarity)
每颗钻石均有内含物,其内含物数量、大小、形状及颜色将会决定每一颗钻石的净度及特质。大部分的钻石内含物是不能以肉眼辨识,内含物愈少,光芒折射愈多,令其加倍璀璨。
我们可利用10倍放大镜,找出个中分别。我国的净度分级标准有:分为LC、VVS、VS、SI、P五个大级别,又细分为LC、VVS1、VVS2、VS1、VS2、SI1、SI2、P1、P2、P3十个小级别。对于质量低于(不含)0.0940g(0.47ct)的钻石,净度级别可划分为五个大级别:
LC级——在10倍放大镜下,未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
VVS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VVS1、VVS
VS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VS1、VS2
SI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SI1、SI2
P级——从冠部观察,肉眼可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细分为P1、P2、P3

有些内含物可通过镶嵌安装来掩盖,从而将对钻石美丽程度的影响降到**。在钻石中部或顶部的内含物可影响光的散射,有时会使钻石显得较为暗淡
3.切工(Cut)
指有经验的技师在将钻石原料转变成经打磨的钻石的过程中所切割的角度和比例。切割良好的钻石会在内部将光从一个如镜的切割面反射到另一面,*终将光线从钻石上部反射出。切割过深或过浅将使光线从钻石的两边或底部泄露出去,从而影响钻石的光辉。

切割是4C中受人工影响的**因素。其余因素(颜色、净度和克拉数)由钻石在地下形成过程中自然生成。钻石的切割需要良好的技能和培训。切割时必须在粗糙的钻石表面打磨出微小的平面。这一过程即产生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钻石的冠、钻底、台面、腰和亭。当以精确的比例排列这些小平面时,钻石的旺盛生命力和光辉将被充分反应出来。要获得一个切割完美的钻石,技师通常需要将原始钻石材料的50%以上切割掉。切割方式也代表了钻石的不同形状:例如圆形、祖母绿式、心形、尖状椭圆形或梨形。圆形钻石在所有的钻石形状中是*能反映出钻石光辉的一种形状。其对称的外观可使它将进入钻石的几乎所有光线进行反射。
据研究显示,明亮式圆钻形切割可反射**的光线。阶梯式切割有类似台阶的小平面排列。祖母绿式和狭长形是这种切割风格的代表。混和式切割是阶梯式切割和光辉式切割两种方式的组合。混和式切割风格的**例子之一是公主式切割。
4.重量 (Carat)
克拉一词源于角豆。所有角豆籽的重量令人惊异的相同,在远古时代人们以此来比照钻石的重量:一个角豆籽等同于一克拉。钻石重量以克位(ct)表示:
1ct=0.2g ,1ct=100分
0.75克拉的钻石也可以说成是75分或3/4克拉的钻石。
镶嵌好的钻饰品可用卡尽量出直径(平均直径)用公式:
圆形钻石(克拉)=φ2 ×H×0.0061
φ为钻石平均直径(mm)。也可根据成托上的印记。
另外还可以根据腰棱直径粗略估算圆形钻石的重量
0. 10ct=3.00mm 0.15 ct=3.40mm 0.20 ct=3.80mm 0.25 ct=4.10mm
0.30 ct=4.35mm 0.35 ct=4.58mm 0.40 ct=4.78mm 0.50 ct=5.10mm
1ct=6.5mm 1.5ct=7.4mm 2ct=8.18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