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银饰加工家庭的蒙智刚是第四代传承人,12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学做一些银手镯、银项链等饰品,“会画才会雕。”已经做了20多年银饰的蒙智在读书时很喜欢画画,这为后来银饰的雕刻打下了基础。 “每一个作品都是**的符号和象征。”据蒙智刚介绍,自己主要做的是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的银饰,比如**服饰上的银挂坠、婚礼上的龙凤手镯、以及1周岁小孩戴的寓意健康成长的帽子等。针对各个少数**的文化,蒙智刚会设计打造每个**不同的图式图案。
在家中的小作坊制作银器是孤单的,几个小时才做出来一个银饰品,“走出屋子都觉得空气是新鲜的。”蒙智刚认为,做手工艺,除了靠天赋以外,还需要细心和耐心,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做出精良的银饰。
“**服饰复杂多样,好多人现在都不穿了。”蒙智刚告诉记者,随着对**服饰的需求开始减少,银饰供不应求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从2005年开始做银饰的人就急剧减少,“坝龙村做银饰的人家由原来的100多户到现在不足10户。”面对市场的萎缩,蒙智刚虽然想过放弃,但*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掌握一门手艺在他眼中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他开始尝试改变,参观**的作品,吸收经验,不断思考从什么地方动工雕琢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