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珠宝网,今日黄金价格,珠宝加盟,行业资讯及珠宝招商交流的珠宝门户网站。 您好,欢迎登陆国际珠宝网!
服务热线:0755-25911511

银饰品工匠大师潘海民:用时间錾刻岁月 传承银饰工艺

2017-03-29 10:55 作者:匿名 文章来源:银饰品 点击:

        “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
 
       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穿戴于身,人走则家随。银匠成了县里的“必备职业”。雷山县的银匠一般都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潘海民是潘氏家族第五代传人,十岁学绘画,十五岁学设计和木雕,二十岁学银饰錾刻,十年磨砺三十岁方可出师,之后便是日复一日、全神贯注的重复,直到这一生錾刻的手脱一千次皮。
 
银饰品工匠大师潘海民:用时间錾刻岁月 传承银饰工艺
 
       潘海民其人性格豪爽,以“高浮雕”手艺著称银匠大师。和很多手工艺人一样,潘先生用其一生守护着**的文化和历史,在这个被现代工业湮没的时代,手工艺人正在慢慢消失,却无可替代。
 
       潘海民先生出生于1953年,1963年刚上四年级的潘海民开始练习银饰锻造的基本功——绘画,由于在银匠世家里耳濡目染,非常有天赋的潘海民设计和画出的图案活灵活现;五年后开始学习设计和木雕,因木雕是银饰雕刻的基础,再加上爸爸的严苛要求,潘海民先生在学习木雕的五年间也只能帮爸爸打打下手;20岁的潘海民才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艺,或许是从小受火塘边烈火的熏烤和银饰敲打声的熏陶,潘海民对于银饰温度的把握非常的**,对于银饰的图案、造型、纹样可以做到“手中有图,心中有数”;1979年之后的八年,潘海民带上手艺和弟弟背井离乡,足迹遍及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各地,在以为当地顾客打造银饰银器为生的同时,潘先生不断修炼“内功”:他深深惊叹于西藏古寺庙和古建筑中的图案与技法带给人们的虔诚、肃穆和顿悟,常常在各类饰品和佛事用品前流连忘返,并用画笔默默的记住这些图案;与景仰的寺庙高僧为友,聆听佛音,论悟人生,故潘先生后期的一些佛学作品,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心得感悟。
 
银饰品工匠大师潘海民:用时间錾刻岁月 传承银饰工艺
 
       1987年,潘海民和弟弟毅然回到家乡,接手濒临倒闭的家族作坊—瑞银坊,这一年,他34岁。他将游历各地了解到的*饰、生活用具、宗教用品的图案和寓意等工艺精华,与自己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作品风格。瑞银坊的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在银作坊遍布的雷山县竟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争相到瑞银坊制作银饰、银器。
 
       10岁到34岁,24年,不停的练习,不停的錾刻,不停的奔跑,然而一切在工业化来临时,仿佛一切又回到原点,就像人生本也无常。大量机器制作的银饰产品涌入当地,传统手工银饰几近毁灭。都说手工艺人的一生是孤独坚守的一生,只有坚守才能“见月明”,到了2006年,雷山苗族银饰品锻造技艺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手工匠人总算得以“正名”;2014年7月,一位名叫张晓的年轻企业家“三顾潘庐”,与潘海民先生的儿子潘国华先生一拍即合,并成功说服了潘海民先生,由张晓先生出资创立瑞银鸟*,立志发扬纯银手工匠人精神,传承传统银饰手工工艺。
 
银饰品工匠大师潘海民:用时间錾刻岁月 传承银饰工艺
 
       有人说手工艺人的坚持和我们理解的坚持有很大差异,因为他们的坚持往往是一辈子。至此,64岁高龄的潘先生才轻轻松了一口气,距离他**次接触苗族银饰錾刻已过去50多年,时间已在他的脸上刻下岁月的痕迹,幸不辱命,潘氏苗族雕刻手艺得以传承和认可。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