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亲切——知遇之恩的浸润洗礼
或许是白玉的美融化了他,以至于当我们问起他的**件作品时,吴灶发略微犹豫,记忆让位于许多白玉作品的温润之美,在稍一细想下才回忆起来。原来是一件翡翠观音,大约20几公分的文殊菩萨,其德才超群、聪明智慧的形象在吴灶发的雕塑下发出佛的慈悲。从这一尊翡翠观音出发,吴灶发先雕刻炉瓶三年,后来转而雕刻人物,随后便回归花鸟件雕刻。
之所以流转于花鸟件,吴灶发说他主要受到两位大师的影响,一是袁新根,一是吴德升。袁大师的作品做的非常逼真,其雕的荷花连弧度也是极美的,吴灶发对之颇为崇拜。袁新根有一幅蚕的作品,用翡红琢叶,白玉做蚕,仿佛是活的,十分生动形象,在当年苏富比拍卖中拍到**价。
幸运的是那时吴灶发的工作室与袁大师同在一所学校内。当时袁新根要装修工作室,吴灶发等人热心帮抬机器,袁大师见其热心诚恳,也就让其随意出入(当时袁大师工作室出于对原料的保护,往往安保严格,一般人并不能随意进出)。其中蕴含的信任,吴灶发不禁面露感激。要知道,彼时玉雕各门派技艺大多保守,意识方才逐渐转为开放,而袁大师从一开始就没什么芥蒂,对吴灶发热心帮助。
第二位影响吴灶发的老师是同样鼎鼎大名的吴德升老师,吴德升被誉为70年代中国雕刻**人,对中华传统玉器有着深刻领会,且多年来潜心研究西方雕刻史,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人物作品的精华,赋予中国传统人物雕刻更深的内涵。吴灶发说他对老师从不以大师唤之,少了一份客气,多了一份情感纽带。近距离的传道授业与交流,全得益于其间深厚的感情与信赖。
可以想见,是少年吴灶发的虚心求学的态度、他的敬业勤恳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玉雕技艺敏锐的领悟力,赢得了几位大师的*肯,因而才对其悉心培育罢。每个人都希望碰到良师,而良师又何尝不渴望真正有慧根和毅力的学生,将玉雕这一瑰宝在“代有才人出”的江山传承发扬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