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掺了杂质 商家回收被骗 多家珠宝行上当 行业协会提醒注意识别

2025-08-04 09:20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

泉州网8月4日讯(融媒体记者 陈明华 文/图(除署名外))外观看、上手摸、用火烧、剪刀剪……这些都是珠宝行回收黄金时,常用的检测手法。近日,南安多家珠宝行负责人回收“顾客”送上门的黄金首饰时,采用了传统检测手法,没想到却翻车了。这些被骗的珠宝行负责人,不乏入行一二十年的“老师傅”。

 
据泉州市金银珠宝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事后经过专业设备检测,让“老师傅”集体打眼的是掺了大约35%金属铼、钨的黄金。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泉州各地有二十多家珠宝行被骗。
 
 
黄金掺铼造假 多个商家被骗
 
7月初,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来到南安罗女士的黄金回收店,拿出一枚重9克的金戒指问能否回收。“用火枪烧,也用剪刀剪了,都没有发现异常。”罗女士根据多年的回收经验认真检查,认定这枚戒指是纯金的。
 
听说黄金掺铼造假的诈骗猖獗,身边不时有同行被骗,罗女士还微信求助同行帮忙把关。由于店里没有黄金压片机,也没有专业的检测仪器,她按照同行的建议,拿来不锈钢盆,用戒指擦拭,也未发现擦痕。最终,她放心地收下这枚戒指。
 
转卖给下家时,经过专业仪器检测,这枚戒指的黄金含量只有70%,铼的含量高达30%,罗女士这才发现上当受骗。经核实,当时男子留下的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也都是假的。
 
今年5月初,在南安罗东开店的陈先生也遭遇了掺铼的假黄金。“外表跟真金一模一样,就是纯度不够,70%的黄金,30%的铼。”陈先生说,事发后,他也报了警。
 
商家经过提纯 发现其他金属
 
其实早在去年,我市就有不少金银珠宝行被骗。
 
去年7月,一名中年男子来到李先生位于丰泽的珠宝行,拿出两枚戒指让商家回收。经过称重,这两枚戒指重33.44克。李先生从业20多年,他利用传统的检测方式测了一下,没看出问题,就收下了这两枚戒指。后经过提纯,他从两枚戒指中提纯出大约25克纯金,剩下的8克是铼等金属。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李先生还保留了一小片压成薄片的掺铼黄金。记者看到,这片掺铼黄金看起来有颗粒感,且容易折断。而纯金很丝滑,且质地软易弯不易折断。事后,李先生向当地派出所报了警。
 
 
交易凭证
 
店家回收黄金 应多留一份心
 
“骗子的造假技术越来越高,真假纯金辨别起来也越来越难。”泉州市金银珠宝协会常务副会长叶金山分析,去年金银珠宝行商家被骗时,用来行骗的掺铼黄金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压成像纸张一样的薄片后,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颗粒,质地也比较脆。如果用来擦拭不锈钢盆,可以明显看到擦痕。
 
“当时金戒指用剪刀剪,感觉手感和纯金不一样。”李先生说,纯金剪起来柔软丝滑,而掺铼黄金剪起来有摩擦感。他表示,被骗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自己粗心了,其实认真一点还是有迹可循的。
 
而今年,不法分子拿来回收的掺铼戒指,工艺更为精细。专业人士猜测,不法分子应该是将铼磨成粉末再掺到黄金里,这样铼的颗粒非常细腻,通过摩擦不锈钢的土办法已无法擦出刮痕。这对黄金回收行业来说,辨识难度更大。只能通过压片机压片,多次折叠查看或者用专业的黄金光谱仪来监测。
 
叶金山认为,从这种工艺来说,所需要的冶炼设备要很专业,不法分子应该是团伙作案,有专门的冶炼工厂。
 
“不法分子大多是拿着掺铼黄金制成的戒指、项链等首饰,以急需用钱等借口,到各地缺乏高端检测设备的中小黄金珠宝行或回收行让商家回收。存在一定的迷惑性,商家防范意识如果薄弱些,就容易上当。”叶金山表示,近年来,黄金掺假造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隐蔽性迷惑性也越来越强,协会也不时接到相关的投诉。对于疑似含铼、含钨的黄金首饰,建议商家***时间送到专业机构检测。
 
据泉州市金银珠宝协会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至今,泉州各地已有二三十家黄金珠宝行、回收行上当。该协会提醒,回收商需严格依规做好信息登记,务必核验卖家身份证件并记录号码,当场验证手机号有效性,且必须本人现场交易,确保合规合法。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购买黄金要警惕低价陷阱,选择银行、知名品牌金店等正规渠道,务必索要质量保证单,优先选择本地经营久的老字号,依托可靠诚信背书规避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