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际珠宝网之每日新闻:天然钻石属于非再生资源,一向以来,钻石因其稀有性以及天然特性,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随着开采量的减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通过在实验室人工培育的钻石(又称合成钻石)应运而生。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5年中国国际珠宝展上,人工培育钻石产品吸引了消费者关注。据了解,与市面上常见的以锆石、莫桑石冒充钻石等情况不同,人工培育钻石生产商声称其拥有与天然钻石相同的特性,包括相同的硬度、折射率、比重及色散率等。专营培育钻石的凯丽希培育钻石*的负责人郭升表示,目前美国已有多家专业培育钻石的实验室,所谓人工培育钻石,是指采用小钻石作为“种子”, 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天然钻石的生长环境,让“养料”中的碳原子逐渐附着在钻石种子上,从而让钻石种子成长为更大的钻石晶体。目前主要有两种生长钻石的技术,一种为高温高压法(HPHT钻石),一种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钻石),两种方法培育出来的钻石都具有天然钻石完全一样的外观和性质,并可以在GIA、IGI、HRD等权威的国际钻石鉴定机构开具培育钻石分级证书。记者看到,在NGTC(**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具的珠宝玉石*饰鉴定证书上,被鉴定对象培育钻石被标注为实验室培育钻石。
郭升表示,除了常见的白钻外,粉钻及黄钻也能通过实验室人工培育的方式“种”出来,与天然钻石相比,培育白钻的价格约为天然白钻的二分之一,与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黄钻与粉钻相比,培育黄钻与粉钻仅需其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价格。
不过,郭升亦表示,与天然钻石相比,培育钻石不强调保值性,这类产品更多是体现在佩戴价值上。在销售过程中亦会对培育钻石产品进行清晰的标注。消费者能清楚地区分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因此培育钻石并不会对天然钻石市场造成鱼目混珠的不良影响。反而是对天然钻石的有效补充,只要在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培育钻石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成为珠宝商与设计师另一种选择。
重点提示: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之分
根据世界珠宝*饰联合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钻石的定义,钻石是一种天然矿物质,是在未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完全在大自然中形成的。而CVD合成钻石则是人工合成,主要宝石学特征,重量一般在0.015ct-1.10ct之间,多数在0.2ct-0.4ct之间,颜色多为白色至浅黄系列,在G色-J色之间,彩色系列为浅色的红、黄、蓝等。在紫外荧光下,多数短波下为中等至弱的黄色、黄绿色,少数为惰性(无荧光)。
国际钻石分级与研究机构主席Jonathan Kendall先生在采访中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市场上流通的CVD合成钻石,大约比天然钻石的价格便宜20%-30%。”
2014年,深圳国际珠宝展上,**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主任毕立君公布了截止至2014年7月的检验数据。从2012年至2014年7月,NGTC实验室在检验过程中累计发现322批次、共计1037粒(约265克拉)CVD合成钻石。检出批次数从2012年的87件(30克拉),到2013年的498件(130克拉),再到2014年7月的452件(105克拉),可见增长几乎呈直线趋势。与2012年相比,2013年检出CVD合成钻件数增长472%,克拉数年增长率达333%,而2014年检出件数年增长率将达940%,克拉数年增长率将达到600%。数据显示,从公布的数据来看,CVD合成钻石在整个钻石市场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且目前主要运用在工业上,并没有对天然钻石的市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