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为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按照这种分类法,识人之道似乎不难,但克服用人唯私、唯利、唯奴则难能可贵。 近读《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代宗大历十四年》,看到司马光在用人问题上还有这样一段论述:“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古之为相者则不然,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毫发之私于其间。” 这段看似平朴,没有什么新鲜见解的话,却包含着不论亲疏远近,出于公心,唯贤是举的思想,成为历代正确的用人准则。但道理人所共知,要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而那些在用人上唯亲、唯诺、唯顺、唯拍、唯吹的为官者却代不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