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则“温州商人海外拍得乾隆玉玺后失联”的新闻,成为微博、微信上热议的话题。外行看热闹:集体围观富豪一掷千金的“爱国藏宝秀”;内行看门道:煞有介事地点评文物的真赝优劣,指摘竞拍者的失信爽约。
![]() 纵观整个事件,从国内著名“土豪收藏家”刘某率先质疑“买家杜圣博在拍卖之后三天就和拍卖公司失联了”。一时间,各种议论甚嚣尘上;到法国德鲁奥拍卖公司和杜圣博本人出来“辟谣”。媒体和舆论的立场随之调整,继而观望事态发展;直至剧情反转,杜圣博借微信朋友圈暗示自己已经完成此前1.6亿元拍下的“乾隆御笔之宝”玉玺的款项支付。而围绕此话题的纷纭聚讼终于平息。
什么爱国行为,温州人的面子,中国人的诚信,以天价购买一块“石头”有炒作之嫌……是人们作出的多元解读。对这些说法一一斟酌,又好像都不能站住脚。
正如早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终成不成交、提不提货,跟爱不爱国、温州人的面子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跟商人们追逐利益的**化有关系!换言之,为买玉玺的个人行为贴上爱国标签,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宏大叙事,恐怕也是爱国粉的自作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