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历史文化

2015-04-22 16:07 作者:porita 文章来源: 点击:

 自古以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珍珠,一直被誉为珠宝界中的“五皇一后”。珍珠以其绚丽的“珠光宝气”和高雅纯洁的品格,而被誉为“宝石中的皇后”。受到人们的偏爱。而珍珠也的确像个仪态万端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珍珠并非是天然宝石,它生成于某些贝(蚌)中,当一些异物以外进入贝内且未能及时排除时,它的细胞膜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液将外来异物一层层地不断包裹起来,久而成珠。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质层极薄,因此一粒珍珠会由几千层珍珠质包裹叠加而成,历经3-6年时间方能形成。
 
  珍珠还被国际宝石界列为六月诞生石(又称六月生辰石),也是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礼品,象征着健康、纯洁、富裕、幸福、长寿。
 
  在古罗马时期,仅有帝王及达官显贵才能佩戴珍珠,其他人不可佩戴
 
  五六世纪的欧洲,更是史无前例地为珍珠立法,规定只有贵族才能佩戴珍珠,而且必须依照身份地位佩戴,不可越级。
 
  中世纪之前,皇室常用钻石或蓝宝石来凸显珍珠,那时,几乎每个皇冠上*重要的部分都是珍珠,珍珠在珠宝家族中拥有*显赫的地位。
 
 
  “珍珠之邦”——中国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珍珠之邦”,中国的珍珠史始写于6000年前的大禹时代,据《海史·后记》记载,公元前约4000年,中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根据大禹的生活区域分析,当时的南海应该在今天的江南地区,珠玑与诸暨谐音,今天的珍珠之乡诸暨,或许就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早的产珠区。 
  《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 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
 
  明代李时珍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因而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写道:“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令光泽洁白”等。同时,它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明代陈继儒转引《独异志》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炼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
 
  在古代中国,珍珠向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它象征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与壁玉并重。《庄子》有“千金之珠”的说法;秦昭王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对珍珠的描述。
  
  《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死后棺木里铺垫的金丝锦褥上镶的珍珠就有12604颗,其上盖的丝褥铺上有一钱重的珍珠尚有几千颗,仅遗体上的一张珍珠网就有珍珠6000颗。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