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包银首饰产品属性规范,多部门发文

2024-12-20 11:5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

核心观点和关键信息:

 

1、随着黄金首饰购买成本增加,金包银饰品因逼真视觉效果和高性价比受年轻消费者青睐,销售热度有望持续至春节后。
 
2、金包银饰品分为私人订制和成品销售,价格优势明显但线上销售存在品牌不知名、克重不明等问题。
 
3、金包银饰品虽性价比高但品质参差不齐,存在消费陷阱,如金含量、掉色、真假混淆等问题,且维权困难,回收价格低。
 
4、为规范市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先后发文,明确金包银首饰的产品属性和规范要求,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传统金工技艺健康发展。
 
 
正文:
 
“拥有黄金般的佩戴效果,价格却仅需几百元,真正是花小钱办大事。”“春节前买两件,出门戴着倍儿有面子。”“结婚用金包银代替‘三金’,仪式感满满。”“银子也是贵金属,同样具备保值功能。”…… 临近岁末,珠宝首饰迎来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近年来,黄金首饰的购买成本持续攀升,许多年轻消费者纷纷将目光投向金包银饰品。
 
记者经过了解发现,当前市场上的金包银饰品品种多样、款式丰富。其逼真的视觉效果与超高的性价比,成功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选购。有业内人士预测,从目前的市场行情以及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来看,金包银饰品的销售热度有望持续至春节后。
 
一、“便宜好货” 主打价格优势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 “金包银”,看到很多品牌和工坊都上传了首饰的制作过程。某品牌的视频主页详细展示了金包银的制作工艺。视频中,金工师傅拿着一块金砖和一块银砖,向网友展示产品所用黄金与白银原材料的真实性。接着,将金砖剪断,用机器压成薄如蝉翼的金片,经过修剪、定形后,将金片包裹在一只银手镯上,再经过焊接、修整、錾刻、打磨、抛光等工艺流程,一只金灿灿的手镯便大功告成。在工艺展示过程中,金工师傅不断宣传古法金工的工艺价值,并多次强调金包银与古法金工艺相同,且只需 1 至 3 克黄金,就能打造出金店里万元金手镯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金包银首饰分为私人订制和成品销售两种形式。私人订制服务是由金工匠人按照顾客需求,使用约定克数的金银材质打造首饰。金银原料可以由消费者提供,也可以在商家处购买,商家收取相应的手工费。克重较轻的首饰按照工艺难度收费,克重较重的首饰则按照成品重量收费。然而,私人订制的金包银首饰存在款式单一、工艺成本高、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不少消费者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成品金包银首饰。
 
记者在某线上购物平台搜索 “金包银首饰”,看到在售的成品首饰不仅款式繁多、做工精致,而且价格普遍在千元以内,有些产品甚至只需一百多元。通过对比发现,一款重量为 30 克的金包足银手镯价格只要 580 元,而同样款式的纯金手镯价格均超过万元。在 “买家秀” 中,不少消费者直呼:“真香!”
 
记者注意到,线上销售的金包银首饰几乎看不到大众熟知的知名品牌。有些商家在商品展示介绍中,既未提及产品使用贵金属的克数,甚至连产品的整体克重都没有标明,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仅需确定尺寸即可。
 
二、“金玉其外” 暗藏消费陷阱
 
金包银饰品的超高性价比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在收获一片 “好评如潮” 的同时,其产品品质及质量问题也不断涌现,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 “金包银” 相关的投诉频繁出现,至今已有近千条记录。此类投诉的争议焦点绝大多数集中在产品金含量、掉色以及真假混淆等问题上。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金包银首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典当行抵押、二手平台交易、七天无理由退货等途径,实施诈骗和消费欺诈。
 
对此,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由于制造金包银首饰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和销售规范,导致市场上金包银首饰的品质参差不齐。现在一些商家打着金包银的旗号,实际上售卖的是银或合金的镀金产品。一些小型加工厂专门在线上做金包银首饰的直播,所售产品甚至不含金银成分,这种首饰佩戴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掉色、氧化等现象。此类线上直播间会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账号,当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时,直播店铺早已消失,后续的维权、举证相当困难。同时,由于金包银首饰存在克重不明确、含金量无法证明、商家无法出示相关检测证书等缺陷,其回收价格往往仅等同于银价,一些抱着保值升值目的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在实际变现时往往大失所望。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消费者在选购此类首饰时需要格外谨慎。
 
据了解,鉴定足金饰品纯度与重量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经过仪器测定,产品的各项数据指标就一目了然,并可出具专业机构的鉴定证书。而金包银首饰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常规检测手段根本无法直观判断出实际的含金量,如果必须进行检测就只能采取破坏性方式。因此,一些商家会偷换概念,将鉴定证书中证明饰品 “表面含有黄金” 的鉴定结果进行大肆宣传。但是,表面含有黄金并不能证明该产品实际使用黄金的真实重量。
 
三、规范落地促进行业发展
 
为构建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黄金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年 10 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该《行政告知》的发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准确的镀金银首饰产品信息,也为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整体的诚信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对于未落实上述要求的生产、销售单位和检测机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据了解,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深圳经济特区产品质量管理条例》
GB11887 - 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QB1131 - 2005《首饰金覆盖层厚度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产品名称方面,《行政告知》明确要求,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银饰品外,其他工艺制作的首饰不得称为 “金包银”,镀金工艺的产品须规范命名为 “镀金银”,如镀金银手链、镀金银项链等。
 
在标签标识方面,要求镀金银首饰须有标签,并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重量、合格证等信息。此外,在印记和检测证书方面,《行政告知》明确要求,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只能标注主材及纯度,检测证书上的产品名称要规范,与实际产品名称一致,且未经检测不得在备注栏中以企业标称等形式标注金、银重量,如需标注,应出具检测依据并能提供检测原始记录,检测需经抽样及破坏性检测验证。同时,受委托的检测机构须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随后,在 11 月 7 日,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也发布了《关于 “金包银” 首饰的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GB11887 - 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及其第 1 号修改单、QB/T1131 - 2005(2024)《首饰金覆盖层厚度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等相关要求进行明确。《说明》中明确指出,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将金覆盖层镀到银基体上的所谓 “金包银” 首饰,并非是一种新产品,但相关方在命名、标签标识、印记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表述及标注金覆盖层的质量(重量)等行为,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解,引发纠纷,不利于首饰行业的健康发展。
 
《说明》强调,金包银产品的本质是银首饰,应按照 GB11887 - 2012 及第 1 号修改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银的纯度不应简单以基体的纯度作为该首饰的纯度进行命名,而要综合考虑基体的银含量和金覆盖层质量占首饰总质量的比例。按照 QB/T1131 - 2005(2024),包金覆盖层的定义为 “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饰制品基体上得到的金覆盖层”,镀金覆盖层的定义为 “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得到的金覆盖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 “金包银” 产品,其金覆盖层大多采用电镀工艺,依据其金覆盖层厚度应属于镀金首饰或薄层镀金首饰。
 
按照 GB11887—2012 及第 1 号修改单的规定,电镀工艺不应参与命名,但可以在适当位置注明镀金或薄层镀金。
 
《说明》要求,此类银首饰应有标签,标签上须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质量、合格证。如有充分证据证明金覆盖层的纯度、质量,可予以标示,相关方应对标识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同时,此类银首饰印记只能标注为银 (或 S、Ag) 与纯度的组合。例如,基体银 (银含量不低于 990%) 质量为 30g、金覆盖层质量为 1g 的首饰,其材料与纯度印记应标注为 “银(或 S、Ag)925”。
 
对此,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金包银工艺并非 “粗制滥造” 的代名词,更不应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 “遮羞布”。金包银是传统金工技艺中的一个工艺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工艺内涵,很多传世古董首饰中都使用了金包银工艺。匠人将黄金薄片包裹在白银表面,制作出精美的首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黄金饰品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首饰成本,更彰显出金工匠人的劳动智慧。然而,近年来打着金包银旗号的劣质首饰大量泛滥,给金包银这门传统金工技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购买到合格的金包银产品,不仅是黄金珠宝行业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传统金工行业关注的焦点。
 
此次,多个部门先后发文,规范了金包银首饰的产品属性,明确将电镀金工艺排除出金包银的范围,此举不仅更好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为传统金工技艺的健康发展净化了市场空间。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