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为珠宝注入灵魂?(3)

2018-09-11 11:25 作者:资讯3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
  跨界合作,融合之路各有各烦恼?
 
  将非遗技艺及艺术形式应用于珠宝设计其实并不容易,许多环节均有待磨合探索。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一帆从事内画艺术创作32年。他说,目前尝试将内画元素应用于大众消费的耳坠等时尚饰品上,但他感叹基本上自己的精力全在钻研内画艺术本身,既不擅长也无暇分身去做推广。王一帆表示,目前确实缺乏既懂内画,又擅长商业推广的人才去协助其进行*营销。作者了解到,对于试图产业化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存在。
 
  而对于企业来说,传承和创新之间如何融合也并不容易。据了解,深圳一家珠宝企业曾尝试将珐琅引入珠宝设计,在艺术观赏有保证以后,却在检测中遇到新的问题。“传统的珐琅手工艺品一般都是观赏器皿,并不直接戴在身上。而作为*饰是需要接触身体,到检测环节时发现铅含量超标。因此我们不得不暂停该生产线再进行改良,由此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一家曾从事珐琅线研发的珠宝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而无核心非遗手艺的珠宝企业在非遗化应用中也有自己的苦恼。深圳的大部分珠宝企业自身并无非遗传承,更多的是需要与非遗传承人来合作。“技艺的火候差一点,色泽及品质都是天壤之别。有时候设计一个样品出来,我们的师傅也觉得不满意,但是如何再做得好看一点,又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打磨。”曾敬表示,*打造的付出也是巨大的。“我们在英国的一个推广合作活动耗费就达千万元之巨。”由于非遗传承基本是传统的师徒形式,传承人均有秘而不宣的绝活不轻易授人。企业担心非遗传承人参与研发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持续,而非遗传承人则担心自己授之绝活后就被排除在后续商业化之中。
 
  熊福章的担忧则在于手艺的传承。传统手工制作中,一个银匠得花费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正式出师,还得有一定的绘画水平,能否有造诣,关键靠悟性了。“手工镀艺的传承会令许多急功近利者却步。”
 
  引入非遗,能破解珠宝同质化难题?
 
  近10余年来陆续有外地非遗项目引入深圳希望能在珠宝产业进行相关产业化,但均难以持续性地深化。2014年则开始出现转折。“之前卖大路货都能销售得很好。完全不愁卖,也没有考虑如何做得更加精致。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不行了,感觉生意难做。”熊福章说。
 
  行业下行倒逼企业转型。更多的珠宝企业将眼光投向了在历史深处散发耀眼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望从中汲取灵感和动力。与非遗结合是否能让珠宝行业同质化的现状得以改观?在采访过程中,深圳的珠宝企业及相关非遗传承人均充满乐观,表示非遗所凝结的工匠精神及文化内涵正是同质化严重的珠宝行业迫切需要的。
 
  据了解,深圳目前有十多家从事非遗结合与开发的珠宝企业,但目前整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化上仍不太理想。这在*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罗湖区非遗保护中心也正在推动该项工作。近日,由他们和深圳黄金珠宝*饰协会举办的非遗走进水贝系列主题展开到了珠宝店铺的门前。展览不仅展示了传统非遗作品,且邀请设计师进行跨界创作,展示了非遗与珠宝契合的可能。
 
  精美绝伦的苗绣戏服、风格迥异的京剧脸谱、细腻典雅的内画艺术等非遗精品走进了水贝金座。作为*乃至全球**的珠宝产品集散地,水贝片区集中了近三千家珠宝企业。“这仅仅是开始。今年还有两场非遗主题的展览活动会开展。我们也希望针对性地挖掘扶持传统匠人,促进珠宝产业与非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罗湖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丁振远说。
 
  “传承技艺深圳并没有优势,然而敢于创新则是深圳的强项。”曾敬说,“我们的非遗基地被期望能探索非遗文化在珠宝行业应用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未来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商业化可能性。”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 热点图片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