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甄世民,在2025黄金矿业技术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我国金矿资源特征、成矿理论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甄世民在黄金矿业技术大会指出,黄金是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为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提供着重要支撑,不仅能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更可推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在抵御金融风险、作为投资品等方面作用显著。像金浆料是广泛应用的高科技产品,是实施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微型元件及表面组装技术的基础。
甄世民在黄金矿业技术大会介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数量多,以中小型为主,中低品位居多。2024年,全国黄金资源量16000余吨,但约65%依赖进口。从资源潜力看,全国现有348个成矿远景区,预测黄金资源量31126吨,主要集中在胶东(13%)、小秦岭-伏牛山(8%)、西秦岭(7%)等成矿区带。在矿床类型上,我国金矿类型丰富,有与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热液型(38%)、构造破碎蚀变岩型(21%)、微细浸染型(14%)、变质碎屑岩地层中热液型(7%)、陆相火山岩型(6%)等。
关于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甄世民认为,找矿预测理论就是通过专项地质填图和矿化特征研究,构建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三维找矿模型,预测矿体。其中,成矿地质体是与矿床形成有时、空、物密切关系,并为成矿物质集聚提供能量的实物载体,研究它可明确找矿方向;成矿结构面是赋存矿体的岩石物理化学性质不连续面,研究它能预测矿体赋存空间;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是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矿体、矿石、矿物、元素、流体等特征标志,研究它可判别成矿作用中心。
甄世民在黄金矿业技术大会强调,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均对找矿有重要指示作用。以成矿地质体为例,我国328个中型及以上规模金矿床中,94%的金矿床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带),70%的矿床空间分布与前寒武纪基底的出露区或其隐伏区一致,展现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前寒武纪基底组成(时代、岩石建造)对古生代以来金矿成矿作用的控制有其特点。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中,一般侧伏方向和次一级品位等值线长轴方向垂直,和厚度等值线方向一致,胶西北地区矿床明显符合这一特征。在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中,成矿早阶段为钾长石化、钠长石化或铁白云石化,成矿期为硅化绢云母化,共伴生组分以银为主,也有铅锌铜;成矿早阶段为次生石英岩化、高温石英化,成矿期为硅化绢云母化,共伴生组分常见砷、锑。
资料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