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中国金饰零售市场呈现出多方面变化,整体发展态势在经历前期变化后趋于谨慎乐观,零售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策略以应对不同挑战,各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金饰行业的走向。 关键信息
市场调研情况:
消费趋势方面:
销售情况:1 月和 2 月春节本是金饰销售旺季,但 2024 年开局后消费出现断崖式下滑,三季度初仍疲软,如 7 月金银珠宝零售额(主要是金饰)同比下降 6%。
品类占比:金饰依旧占据中国珠宝零售主力,黄金产品在珠宝零售额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2024 年受访者 77% 的销售额来自黄金首饰和投资产品(2022 年为 71%),而钻石镶嵌类产品占比从 2022 年的 16% 大幅降至 9%。
消费场景:“自戴” 仍是主要场景,但占比下降,反映消费者行为变化;金饰产品在各主要珠宝消费场景中的销售额占比相比 2022 年有所增加,钻石产品占比减少;古法金饰品最受青睐,普货黄金和硬足金产品也较受欢迎。
零售商预期与策略变化:
预期改变:与 2022 年相比,零售商对各主要珠宝消费场景的预期发生变化,“自戴” 购买仍是重要场景,父母 / 长辈赠礼场景变得更有前景,但对金饰销售的乐观程度普遍下降。
库存策略:40% 的受访者计划减少黄金产品库存,并非要增加其他产品库存,而是考虑降低整体库存,应对消费疲软、库存周转放缓等情况。
产品结构调整:56% 的受访者选择增加 10 克以下产品的库存占比,82% 的受访者将考虑增加 5000 元以下的产品;部分零售商关注利润率高、设计精美的产品,也有零售商专注低工费产品,以顺应消费者理性消费趋势。
消费者情况:
年龄构成影响:35 至 55 岁消费者购买金饰频率最高,但 18 至 34 岁年轻消费者贡献超三分之一的金饰零售额,尤其在硬足金和古法金产品购买上表现突出,受产品特性、“国潮” 兴起等因素影响。
市场整体展望:
中国金饰市场在多年大幅增长后或已接近饱和,上市金饰品牌扩张步伐放缓、2024 年需求疲软以及零售商谨慎预期等,都预示着未来市场将趋于谨慎乐观。
正文:
近期,世界黄金协会聚焦 2024 中国金饰零售市场展开深入调研,旨在透过本年度调研精准把握当下市场走势,为金饰行业的璀璨未来筑牢根基。该协会透露,本年度调查主题与 2022 年一脉相承,围绕珠宝消费核心场景及各类首饰市场份额分布全面铺展。
![]()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清晰显示,每年 1 月和 2 月春节期间本是金饰销售旺季,然而今年在强劲开局后,金饰消费却骤然遭遇断崖式下滑。步入三季度初期,这一疲弱态势依旧延续:7 月金银珠宝零售额(金饰占主体)同比降幅达 6%,金饰消费持续疲软之态尽显。
纵览 2024 年,金饰在中国珠宝零售领域的主力地位依然稳固。据世界黄金协会调研,受访者 77%的销售额源自黄金首饰与投资产品,相较于 2022 年的 71%显著提升。其间,其他品类产品对零售商销售额贡献相对平稳,钻石镶嵌类产品却从 2022 年的 16%大幅缩水至 2024 年的 9%,黄金产品在珠宝零售中的主导优势进一步强化。
![]() 于消费场景而言,“自戴”虽仍为金饰消费主流,但占比已现下滑,映射出消费者趋于谨慎的态度及预算调整。在中国珠宝消费全景中,金饰产品在各主要场景销售额占比均有上扬,钻石产品则呈下降走势。其中,古法金饰品在各场景中独受青睐,普货黄金与硬足金产品亦广受欢迎。
对比 2022 年调研,零售商对各主要珠宝消费场景预期已悄然生变。虽在所有场景中对金饰销售的乐观预期普遍回落,但曾不被看好的父母/长辈赠礼场景如今成为最具潜力的金饰消费方向,“自戴”依然是零售商眼中的关键“战略”消费点。
从消费者年龄维度审视,35 至 55 岁群体购买金饰最为频繁,不过年轻消费者力量不容小觑。18 至 34 岁消费者贡献超三分之一的金饰零售额,在硬足金与古法金产品消费中表现亮眼,“国潮”兴起与文化自信提升激发了其对古法金的浓厚兴趣,且古法金轻量化趋势也契合年轻消费者偏好。
展望后市,零售商对黄金仍满怀信心,17%的受访者预期金饰销售将大幅增长,32%的受访者看好小幅增长,远超其他首饰品类,黄金的主导地位与保值属性是信心之源。
当下,零售商策略因应形势而变。与过往乐观态度迥异,40%的受访者计划削减黄金产品库存,以应对消费疲态与库存周转减缓难题,同时亦非意在增加其他产品库存,而是整体库存优化之考量。
此外,针对金价上扬,零售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56%的受访者计划提升 10 克以下产品库存占比,82%的受访者倾向增加 5000 元以下产品。尽管多数零售商认定低客单价产品销量更优,但对高利润率产品亦未忽视,55%的零售商聚焦精美设计、高利润率产品,同时部分零售商基于消费者理性消费趋势,专注低工费产品。
世界黄金协会指出,历经多年高速增长,中国金饰市场或已趋近饱和,上市品牌扩张减速、当前需求疲弱以及零售商的审慎预期,共同勾勒出未来市场谨慎乐观的发展轮廓。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