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网络上假珠宝与假鉴定证书售卖现象严重,平台监管存在漏洞,个人注册店铺在维权与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专家对此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相关看法与建议,包括平台应承担的责任、法律规定对个人开店的限制与影响等。 关键信息:
记者投诉举报假珠宝及网店回应情况。
售假店铺处理结果及店主态度。
网络上仍存在多个类似售假店铺及售卖假证情况。
专家对销售假鉴定证书的法律定性。
平台监管漏洞的体现及原因。
个人开店相关法律规定、现状及利弊分析。
平台对消费者维权应承担的义务及实际执行情况。
正文:
12 月 13 日,记者通过全国 12315 平台实名投诉举报售假珠宝一事,当前已显示受理。至 23 日,涉事网店客服联系消费者,称收到投诉,辩称自己只是代购,未验过商品真假,妄图赔款以求撤销投诉。
假珠宝与假鉴定证书缘何在网络上肆意横行?消费者举报后店铺为何仍安然无恙?个人注册店铺遭遇平台不作为时,消费者维权之路又该如何打通?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红星新闻记者与多位消费领域专家展开对话,探寻破解之策。
![]() 记者举报的那家出售假证书的网店现已闭店,然而在平台上搜索类似售假店铺,竟仍能发现多个。
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记者曾花费 78 元在淘宝名为 “千禧天然珠宝” 的店铺购得一张假和田玉鉴定证书。举报后,该店铺仅被 “重点关注”,依旧正常运营。随后记者依据其工商登记信息向山东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再次举报,如今该网店已关闭,线下工作室也被查封,店主还称将面临罚金处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遭举报后店主竟向红星新闻表达感激:“店铺本有良好渠道与光明前景,却因贪图小利铸下大错,深感愧疚。” 同时,店主坦言这是人生一大教训,感激媒体监督及时纠错。
尽管此店已被查封,可记者在淘宝搜索 “鉴定证书” 时,仍能找到不少类似店铺,公然声称可制作假证书。如 “伊一珠宝礼品” 店铺挂出 “代送珠宝鉴定证书” 链接,客服称提供珠宝白底照片,20 元便可购得一张鉴定书,鉴定结果还能随机定制。“珠宝玉石鉴定证书” 店铺同样提供定制服务,鉴定结果按需填写,假证售价约 40 元。这两家均为个人注册,无工商信息,红星新闻记者即刻向淘宝平台举报。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执业律师朱巍告知红星新闻:“销售假鉴定证书属于网店‘知假售假’,部分涉及伪造国家证书行为,严格来讲已构成刑事犯罪。” 红星新闻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第二百八十条***款明确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朱巍还表示,通常商家伪造假证书时,要么使用虚构假机构名称,要么采用民办机构名称,此类鉴定证书毫无法律效力;还有商家盗用正规鉴定机构之名售卖假证欺骗消费者,此行为涉嫌诈骗罪。
售假店铺仍正常营业,专家指出:平台存在严重监管漏洞。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关键在于平台责任意识缺失,监管与处罚力度不足。“平台在交易中作用关键,但据调研,部分平台存在商家资质审核宽松、日常监管缺位、售后服务渠道不畅、售后人员不够专业等问题。”
在处罚力度方面,陈音江也提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直播带货与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体系渐趋完备,但平台落实情况堪忧,处罚力度绵软,不愿关停违法违规店铺,客观上助长了网店不诚信、不守法经营之风。
从平台登记中获取销售假证书网店的工商登记信息后,红星新闻记者向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问题店铺得以迅速查处。
然而,销售假珠宝的淘宝店铺 “天下玉源珠宝行” 因登记为 “个人开店” 无需工商登记信息,记者难以识别其经营主体,举报反馈只能依赖平台。如今一月有余,该店铺仅下架被举报的和田玉,其余产品照常销售。
“仅下架假珠宝而店铺继续营业,无疑存在重大监管疏漏。” 朱巍强调,店铺销售假冒伪劣珠宝已属违法,若金额较大或构成诈骗罪,对其处罚不应只是下架一款产品后继续经营。朱巍指出,平台应构建信用监管体系,若店铺售假,应给予最严厉处分。“除罚款、扣保证金外,若交易金额较大,理应关店。”
平台内未登记的自然人网店超 1500 万个,专家表示:选择个人开店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关于经营主体选择 “个人开店” 可不上传工商登记信息,其法律依据源自《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从事网络交易活动,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 10 万元的,不需要进行登记。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在今年 11 月 27 日印发的《对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第 0132 号议案的办理意见》记载:当前,平台内未登记的自然人网店已超 1500 万个,占平台内经营者总量的 59.1%。
“此规则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并非为企业无照经营或故意不上传证照提供庇护。” 作为参与修订电子商务法的立法专家之一,朱巍指出,个体经营者是否需在平台完成工商信息登记,法律明确 “零星小额不超过 10 万元” 是指在包括朋友圈、微博、抖音、淘宝等所有平台的交易额,只要超出则必须依法登记。
在朱巍看来,平台借助大数据比对,轻易就能算出店铺全平台年销售金额,对于销售大额珠宝却仍登记为个人开店的情况,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平台监管不力。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眼中,超半数经营主体登记为个人,从经营角度而言,平台为吸纳更多主体开店,有天然动力鼓励店铺以个人身份从事交易,所以不愿强化网店工商登记工作。
“实际上店铺注册为个人,依据法律责任划分,个人开店常需承担无限责任;而登记为企业公司,则只需负有限责任。因此对网店经营者来说,选择个人开店长远而言实则弊大于利。” 胡钢说道。
同时,朱巍着重强调,即便网店登记为个人开店未上传工商信息,消费者买到假货维权时,平台有义务协助核实店铺实际经营者信息并告知消费者。但红星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淘宝客服索要售假珠宝店铺实体信息,却始终未获有效回复。
文章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