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元可随意定制“珠宝鉴定书”,让消费者如何再相信商家的“保真”承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记者将一名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数件廉价首饰送到“国家金银珠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进行二次鉴定。。结果显示,他花98元买到的“和田玉(碧玉)”吊坠实际上是一块玻璃吊坠,而他花59元买到的玛瑙手镯实际上是一件玉髓饰品。

 
它显然附有认证证书、印章、认证机构的网站和用于检查真伪的QR码,但为什么它被鉴定为假货?这动机实际上存在一个伪造身份证件的产业链。
 
根据该报告,该消费者购买的“和田玉乌什派”附带的鉴定证书之中包含的信息,如检测机构及其网站,与产品不符。。许多在线商店打着“珠宝鉴定”的幌子在在线购物平台之上制作和销售假证书,假证书的价格从20元到100元不等。。“你只需要发送一张实际产品的照片,自己估算产品的重量,证书之上就会包含你想要的结果。
 
 
 
“平台的网店客服直言不讳地透露了假鉴定证书的业务,也暴露了伪造珠宝鉴定证书已经到了不需要隐瞒的地步。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专业门槛等,往往很难判断珠宝的真伪和价值。鉴定证书成为他们辨别真假最直观明了的凭证。鉴定证书造假,且公然售卖,不仅辜负了消费者信任,严重扰乱了珠宝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
 
检索发现,类似乱象并非一时偶发。早在2019年,新京报就做了珠宝鉴定证书造假调查,发现有机构未见实物就出证,借着假证书,大量假珠宝摇身一变,有了“真身份”。
 
这类造假的买卖,之所以一直存在,当然与监管不严、平台履责不力脱不了干系。正如有律师所言,商家知假售假行为涉嫌诈骗罪。而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负有审核、监督等管理职责。假证书持续有市场,一直有商家借此牟利,说明相关责任方依然有履职不到位的地方,其中暴露出的监管和审核漏洞,需尽快补上。
 
但也要看到,假证书在发展中,已具备某种“以假乱真”的能力。比如,有合作团队自行开发“假网页”,保证无论扫二维码,还是登录证书检测机构网址,都能查到同样的鉴定结果。
 
甚至,商家将证书“张冠李戴”,把真珠宝鉴定书用于假珠宝,即证书是真的,但珠宝是假的。用一件真品,为同款假珠宝批量配备无数“真”证书。
 
在种种套路之下,“很多从业者都发现不了真伪,更何况普通客户。”就这样,真真假假之间,鉴定证书护航各种名不副实的金银珠宝流通于市场,收割着消费者的钱包。
 
需明确的是,在我国,珠宝玉石的质量检验和鉴定工作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对珠宝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程序和标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也为珠宝鉴定证书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封面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 热点图片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