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人”字为元素,构成戒臂,相互拥抱,钻石就像是两人的爱情结晶,纯结、闪耀、永恒。寓意,相爱是两个人,一辈子的事。
![]()
钟浩彬《阴阳·万物》
世间万物皆阴阳,太极亦有阴阳,美学亦有阴阳。这个作品灵感来源于太极八卦和太极阴阳鱼,有两个款式,一为光金版,一为带有小碎钻的款式。小碎钻模拟了太极阴阳鱼的鱼鳞。作品通过电绘,以一黑一白两颗1.31克拉的圆钻作为主石,小碎钻是从黑到白的渐变过渡,再协调了三个视图的形态调整出来的造型,顶视图看是一个太极八卦,前视图看犹如两条鱼相互缠绵,侧视图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集世间美物于一身。
![]()
Pierre Garner《无限的爱》(法国)
造型感极强的设计,戒圈卷曲缠绕,似热恋中的爱侣般。单颗钻石是点睛之笔,像在诉说任时光匆匆流转,共拥着守候一生的爱恋。
![]()
李相誼《山水》(中国台湾)
卡蒂亞、香奈兒,都有代表性的動物,像是豹、獅子。西方人的美學走形式,珠寶*多用動物來作為*形象。東方走內涵意境。山水之美被廣泛運用在藝術中,包括詩詞文字類、音樂曲目類等等。用描寫山水之美以及心境的方向去建立東方的珠寶形象,創造出東方之美形象的珠寶。
![]() 王泽丹《合卺酒》
本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一个仪式——夫妻同饮合卺酒。仪式中把一个瓠瓜(俗称苦葫芦)剖成两个瓢,以线相连,新娘新郎各拿一半同饮一卺,象征夫妻联为一体,甘苦与共。这款戒指意在祝福新婚夫妇永不分离。
![]()
谢琼华《相遇&厮守》
主要是采用太极两仪的抽象含义再结合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里爱所强调的是人与人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比较具体而感性的爱。儒家是主张男女自由恋爱的,但认为男女之间要守礼。彼此待在一起守护。终日长厮守,永不分离!
![]()
刘鸿鹏《刚柔并济》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设计根据《易经》中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为灵感出发点,用代表柔美、温润细腻的珍珠与代表刚硬璀璨的钻石相结合,再用*有价值的红宝石点缀而成的一款戒指,意在夫妻、情人间能和谐相处,留住一生中*珍贵的人和事。
![]()
周桂媚《叠翠》
灵感来源于宋代的山水画。四片波浪起伏的环状k金片叠加在一起模仿层波叠浪之感。宋朝之美,简单、自然、温和、清逸而高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叶皆是浪漫。
中国美学钻戒设计座谈会
评审会结束后,评委老师们就“何为中国美学钻戒设计及中国美学钻戒设计大赛何去何从”这一话题开展了座谈会,评委们表示,此次大赛所入围的作品极少有来自高校学生的,这暴露出国内院校对钻戒设计这一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一是对戒指设计及制作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中国美学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对中国哲学、美学的认识,无法做出一款真正可称得上中国美学钻戒的作品。大赛评委会主席郑静先生指出,职业教育更多的倾向于教会学生“怎么做”,而本科教育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是什么”和“什么是”,这两者都是成就钻戒设计的重要因素。就此,郑静先生建议,下一届大赛可以以课题形式与高校进行合作。
*后,大赛主办人吴峰华先生总结道,中国美学是构建中国珠宝设计大厦的一个奠基石,之所以提出中国美学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珠宝设计目前发展的现状而做出的选择,不然中国珠宝设计将会被淹没在珠宝发展的浪潮之中。克拉钻戒大赛甄选的不止是作品,而是探索为未来珠宝*饰发展提出方向和指引的道路及思考如何去构建当代中国美学,更好地推动中国珠宝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