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市场优化处理 以次充好 混淆概念等现象仍时有出现

2018-03-19 10:50 作者:匿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
       昨日“3·15”,广州多家珠宝检测中心都举办了面向市民的大型免费咨询、检测活动。经过监管层的连年整顿治理,假冒、染色、货不对板的“低级”造假现象已经较为少见。但优化处理、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等现象仍时有出现。三大珠宝检测的收检案例中,以下四点特别需要市民当心。
 
       一、黄金*饰标识不清、不规范
 
       昨日“3·15”活动,有些市民送检的黄金*饰明明是75%黄金含量的K金,却没有在标识上显示。还有的黄金*饰关于成色、重量的字迹,大小不一致,也容易引起误会。
 
       二、“老”银币竟是镀银造假品
 
       有市民送检刚刚购买的2011年发行熊猫“老”银币,却被发现并非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足银真品,而是镀银造假品。
 
       三、祖母绿等彩色宝石自称“天然”不靠谱
 
       “3·15”活动送检彩色宝石中,不少是市民出外旅游购买的。但在一些**与地区,对于“天然”宝石的定义与我国不同。很多被高温高压甚至填充颜色后的宝石,被当成天然产品卖给了中国游客,其中红蓝宝石**,近期也出现了祖母绿。
 
       四、翡翠以次充好
 
       据广地珠宝检测站检测,不少送检翡翠存在以次充好现象。**珠宝标准中,并没有对翡翠的种水、颜色进行严格分类。为此,不少商家都在自行给翡翠“升级”,糯米种冒充芙蓉种,芙蓉种冒充冰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慧眼识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