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首次发现介形类

2018-01-25 10:35 作者:fychscx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

中奥加等国古生物学家在维也纳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次发现介形类,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甲壳动物,该成果于22日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副教授席党鹏、副教授邢立达,维也纳大学本杰明?詹姆士博士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
 
 
介形类的属于甲壳类,也被称为种子虾或介形虫,体型非常微小,通常为0.5—2毫米长。介形类的整个身体被包裹在两片介壳当中,背部长有铰合结构,可以自由开闭。由于介形类在地史上延续时间长,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钙化的外壳很容易被沉积物掩埋形成化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介壳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别,特定的种类会出现在特定的地质时期。于是,介形类化石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标准化石,常常被用来判定地层的年龄。
 
此次新发现的介形类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早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松柏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作为典型的水生动物,介形类在琥珀中非常罕见,而且目前仅有的介形类琥珀记录都出现在新生代,如俄罗斯的始新世琥珀,墨西哥的中新世琥珀。”邢立达告诉记者,我们此次发表的介形类是中生代琥珀*次记录该类动物,而且,其*特别之处是其巨大的体型。
 
相比于0.5—2毫米长的介形类,缅甸标本的长度逼近13毫米,这么大型的介形类是非常罕见的。在分类上,缅甸标本被归入介形类丽足介目。“丽足介目的动物全为海生,它们的壳体较大,钙化弱”,介形类专家本杰明?詹姆士博士介绍,缅甸标本为单瓣的蜕壳,本身非常脆弱,得益于树脂这种优良的保存介质,才能留存至今。
 
在这个珀体中,除了介形类,还包裹了虫粪颗粒,以及卵蛛科的残骸,但介形类与其它包裹物之间由明显的流纹分割。这表明,树脂先包裹了地面的介形类,经过干燥后另一股树脂袭来,包裹了虫粪和卵蛛科。
 
邢立达介绍,缅甸标本与丽足介目中的海萤科物种非常相似,一些海萤科介形类在受刺激时,从体内排出来的某些腺体中含有发光物质,产生浅蓝色的冷光,营造出壮丽的生命景观——在夜色下,整片海域都闪耀着这种清亮的光芒。虽然琥珀化石不能展露这个生物特性,但这仍然是一个潜在可能。
 
缅甸海萤科介形类标本的发现,表明了当地的树脂产生于边缘海环境,进而包裹了完全海生的海萤科介形类。这些信息这对我们理解缅甸琥珀森林的古环境,以及介形类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 热点图片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