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下午,上海市*饰设计协会一届三次会议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上海创业者基地”举行。
会议总结了2016年以来协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2017年协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任务,对年度行业**珠宝厂商、高等院校和设计师颁发了荣誉称号,着重报告了“上海*饰设计时尚周”的各项目标指数评估。会议开始前,还举行了设计师/工作室座谈会。
![]() 吴荷生会长对2016年工作作了工作总结汇报
吴荷生会长认为,上海市*饰设计协会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黄浦区商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管理下,协会在2016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动中国*饰设计行业的国际化、时尚化发展。
吴会长在报告中认为,协会的活动主要表现在策划组织的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展览活动中,特别是上海国际*饰设计时尚周来自多个**的*饰设计师和艺术家参加了设计发布、设计展览、设计大赛、设计论坛等丰富的活动,提高了*饰设计业界社会影响力,推进了中国*饰*国际化进程,赢得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反响热烈、良好。
其次,通过组织中国*饰设计与玉*饰研讨会,促进了中国*饰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明确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以玉*饰作为中国*饰的重要代表”,提升了中国*饰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在组织*饰设计国际大赛方面,为发现新兴设计师,建立*饰设计人才智库,提供服务平台,培养和扶持了新兴*饰设计师,促进了*饰设计人才的发展。
协会在华泰珠宝的支持下,建立设计师众创共享空间与服务平台,为设计师开展创业和设计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和扶持。
协会还在上海市律师协会的支持下,举办国内*次*饰版权年,保障了*饰设计创新发展的法律支持环境,进一步激发了设计创新的信心,改善了设计环境。
一年来,协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展览机构和行业组织友好交往,进一步扩大了协会的国际国内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协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协会在各项会议、展览活动中与意大利米兰金属工艺协会、荷兰*饰设计师协会、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韩国文化财团以及国内珠宝*饰相关高校广泛互相学习交流。
协会注重加强组织建设,密切联系会员,明确了自律办会、严肃办会、依法办事的科学发展观,保障了协会的工作正确性和合法性,为协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凝聚了正能量。
吴会长提出,上海的珠宝及*饰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上海的城市地位和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来决定的。这种发展上的要求使得上海的珠宝*饰产业并不会在生产加工方面去拓展,而是应该在抓住产业的要素市场上做好规划。这种要素市场包括人才、技术、资本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上海的珠宝*饰产业应该在吸引海内外**的人才及培养方面,应该在设计与工艺研发技术层面,应该在产业指数的预测与发布方面,应该在资本金融的交易方面有所作为,取得突破。
吴会长要求,强化协会组织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严格自律办会。认真贯彻市委、市府的十三五文创产业发展要求,以及上海市科创建设的目标,以国务院设计融入产业发展、众创就业服务为方向,进一步发挥会员群体的力量,办好*饰设计时尚周开展*饰趋势预测研究;发布行业发展指数,建立人才智库;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设计融入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撑;协会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的纽带联系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与数据的支持,做好各项调研工作;聚集行业资源,积极为*饰*的发展和设计师的众创提供有利的支持。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范圣玺副会长对2017年工作作了规划报告
范圣玺副会长在2017年工作规划和设想讲话中表示,2017年本届协会已经进入了第三年,将是协会巩固和发展的一年。2017年上海市*饰设计协会工作的主题亦然是“务实、专业、品质”。
协会2017年具体工作规划、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设计融入产业服务为重点,特别重视建立设计是设计师/工作室/高级工坊原创作品的商业转化平台服务,积极为设计师、艺术家/工作室/高级工坊提供产业化服务。
二、扶持个人设计师、艺术家建立工作室模式,为众创设计提供政策、资金、场所各项支持。
三、继续为推进行业发展,贯彻一带一路精神,举办业界国际交流活动,为中国*饰设计与艺术的提高,为上海建设时尚设计之都而做出努力,全力打造“中国上海腕表*饰设计时尚周”。
四、充分重视设计技术和加工工艺的研究,把握*饰设计与加工的要素市场,在新思维、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中加大资源整合和数字产业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饰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室工作,与科研院校、厂商合作,开展*饰设计相配套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对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再创造,积极推进*饰设计和加工的数字化进程,开发智能*饰产品,做好中国玉*饰的研发工作。
五、 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通过扩大中外*饰设计加工教育培训的交流,加快提高业界设计加工专门人才的培训体建设,建立*饰设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项技术能力认证体系,优化国际化培训游学模式。
采取与境外***饰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以输出中国非遗物质中国玉*饰工艺设计加工技艺的形式,在传承中创新,打造“SJD”国际*饰设计制作证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