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专注**消费研究的财富品质研究院根据*库中两万多个*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消费额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是全球**市场的**买家。
但是,在市场的各种渠道上泛滥的“假**”,其数量也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财富品质研究院的调查还发现,**假货在市场上的可见度是**的6倍之多,街上随处可见的**牌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爱马仕CEO帕特里克·托马斯*近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80%在互联网上以爱马仕之名贩售的商品都是假货,这绝对是耻辱。”此前,在法国也发现了由爱马仕前员工经营的假货窝点。
假货在线下市场销售毕竟触及的人群很有限,曾几何时,秀水街也是外地和外国游客来北京的必到“景点”之一。但是,互联网销售作为销售渠道则覆盖范围更大、门槛更低,而且还更加隐蔽。尽管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但至少从消费者的感知上,假**的“出街率”正在不断上升,当然背后就是更大量的生产和销售。
社交电商成假货新渠道,朋友圈代购维权难
谁也没想到,就在国内外的互联网大佬们还都在讨论应该如何玩转“社交电商”这一未来趋势的时候,“海外代购”已经在中国实践成功了。当然,这有一些玩笑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海外代购”这个职业在中国火了,而国际国内差价巨大的**无疑是*重要的代购品之一。
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的**消费有78%发生在国外,金额高达9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2%。我们经常会看到,某爆款商品上架之后便被中国“代购们”一扫而空的新闻。
在约5万人参与的腾讯时尚用户调查中,40%的用户购买**的方式是亲朋好友旅游代买,30%的用户通过网上代购交易平台,只有不到30%的用户选择在国内**门店购买。
但是,代购领域也成为了假货的重灾区。根据微信*维权平台提供的数据,2015年,微信共受理用户投诉850万单,其中,欺诈类信息是投诉**的类型,共计封停欺诈用户账号数十万,而**成为微信打假的“大头”。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通过微博、朋友圈等“代购”的商品中出现假货,甚至干脆收钱不发货,几乎无法维权。也就是说,这些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或者拐了几道弯的熟人……如果不靠谱,你往往只能认倒霉。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浩律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代购”属于C2C(个人对个人)的销售模式,目前,对于从个人手中购物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还存在争议。因为消法调整的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微信代购往往打着“朋友、熟人帮忙”的名义进行,代购人也没有办理工商登记,许多还是业余兼职,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适用新消法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