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活动,需要新颖别致的好创意;一个雅俗共赏的公共艺术品,源自与时俱进的前沿视野;一件实用巧妙的工业设计品,凝聚了对生活和市场的深刻理解。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刻变革中,创新作为*具时代感的元素被浇筑到文化的传统底色中,而创新的主体——人才,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中愈发重要。 深圳文化创新需要怎样的人才?深圳是否能给文化创新人才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如何打破创新人才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创新人才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大量的偏才、怪才,尽管深圳已经有了相对宽容和创新的环境,可是企业和政府对这类人才的评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政府需要对这类人才制定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真正鼓励创新、创意。
深圳文化人才缺口四五万
“院校招聘的不能马上派上用场,社会招聘的总想着自己创业。”近日,深圳那特金属艺术营销总监王勇正为人才招聘的问题发愁,由于公司专注于高端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和生产,对创意设计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对国际趋势的把握,还要有敏锐的市场和商业触觉。”王勇说,他和他的同行们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要招到合适的人才非常困难。
王勇的困境道出了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上的问题,但随着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企业的规模体量也在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还是较大的人才缺口。以福田区为例,资料显示,2013年底福田区文化企业法人单位由2006年的3689家增加到11700多家。而全市文化创意企业约1.8万家,从业人员达24.61万人。据估计,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人才缺口达四五万人,其中中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缺口达二三万人。
深圳市政协委员许四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深圳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总量相对不足,而且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外流现象比较普遍,这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为何出现人才结构的失衡?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表示,从大学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院校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两个问题:**,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强,“学动漫的不会画有创意的动漫,学管理的真正到了项目管理却用不上。”第二,很多学科过于画地为牢、藩篱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够。在他看来,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跨越学科的藩篱、跨越学校和社会的障碍、跨越学校与学校的壁垒、跨越国际的边界,培养文理互通、基础与应用结合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李凤亮所说的“跨界融合”问题,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上演的深刻裂变中尤为突出,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文化与多种业态的深度融合中,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人才储备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学科体系也不足以支撑跨界领域的特殊人才。”深圳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尹昌龙认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人才需求对传统输出体制构成了挑战,而改变这一格局却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从考试分数解放出来,真正聚焦到创造力的培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