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玉雕展,他带来了两件国宝级的作品《佛光普照》和《紫竹园》,特别是得意之作《佛光普照》,是由袁嘉骐和助手们用四年时间完成。该作品令人称奇的地方,是琢玉者在无法探测的情况下,在中间端坐的佛祖面部周边,不偏不倚,自然地琢磨出一轮正圆形的类似佛光的红色光环,使得这座玉雕充满神秘色彩。 两年前,他雕刻的一块重达25.5公斤的和田玉雕作品《大爱如天歌》,因为叫出的5亿元天价而引起了业内轰动。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袁嘉骐的作品就被拍到过天价。
出身于河北书香门第的袁嘉骐,从小热爱绘画。1969年,他作为知青下放到天门农村,四年后才回城。回城后,年仅19岁的他在家待业一年,其间干过搬运,在服装厂做过小工。1975年,湖北工艺美术厂招工,对艺术十分热爱的袁嘉骐开始了玉雕生涯。天分不错的他很快在同期进场的100名青工中脱颖而出。1978年,在*工艺美术大展上,袁嘉骐的作品《嫦娥奔月》成为全省**一件入选作品。借此机会,他也得以留在北京,跟随**级玉雕大师王树森学习。
“我当时雕了一件观音题材的作品,一下子卖出了25000元的天价。”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袁嘉骐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所以25000元足够厂里全部工人约一年的工资。
1979年,他又创作了一个类似题材作品,又被企业以180万元的天价收购,让他破格被提为技术员,“当时只有大学生才能有资格当技术员。”袁嘉骐说。作为厂里的摇钱树,袁嘉骐只要安心创作作品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好学的他并不想止步,于是他去读了湖北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他被选调到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30岁出头就被评为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40岁出头就成为**级大师,而且是众多大师中*年轻的一个。
然而让袁嘉骐感到忧心的是,*整个玉雕行业从业者达数百万人,但是从事玉雕行业的大多是中专毕业的技工,并无太高的文化素养。“现在的玉雕行业,有美术院校正规学历的几乎是零,多是师傅带徒弟式传承。师傅都没什么文化,更别提徒弟了。现在玉雕业急需的不是匠人,而是真正的有文化的艺术家。”
袁嘉骐说,像浙江这样的雕刻大省,光木雕、石雕、玉雕的从业人员就超过30万人。“中国的玉雕文化,其实就是从浙江的良渚文化起源的。所以在浙江,玉雕产业很发达。”前不久,他听说有人为了学青田石雕,愿意花一年15万的学费,“他们只学习跟市场接轨的那几样雕刻,甚至都不会创作,只会机械地复制,完全忽略了其中的文化价值。”
从业40年,袁嘉骐*想做的就是能在高校开设玉雕专业。袁嘉骐就将从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在退休后的日子,他也将正式落户浙江。“舟山海洋大学有一个非遗传承基地,目前正在和我洽谈成立雕刻系。其实任何高校只要愿意开班,我愿意免费来讲课。”
珠宝招聘:http://hr.wto168.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