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宏基: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珠宝的独特品格

1970-01-01 08:00 作者:kf4 文章来源: 点击:
        每一件珠宝背后都应该有个故事,中国的珠宝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饰品。而潮宏基比同行更能深层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珠宝的独特品格

        “我们‘凤影’系列中的‘凤凰’抛弃明清繁琐复杂的皇权形象,而选取公元两千年前青铜时代的简洁的凤凰形象作为造型基础。比起那些文化符号,认识并把握这些蕴含其间的内涵才是根本。”作为潮宏基珠宝的掌门人,廖创宾努力寻找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式。

        和中国服装一样,中国珠宝也需要在传承传统中找到现代形式,开始审美意识的革新。

紫气东来 

        和服装设计界一样,近年的西方珠宝*也越来越关注带有神秘感的东方元素。不过正如一些西方设计师所指出的,简单地堆砌中国文化符号并不是设计。廖创宾也认为,把龙、凤、回纹、卷草纹等典型的中国元素雕刻在珠宝之上,并不意味着它就成为了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饰品,因为这些东西还仅仅是东方文化的表象符号。

        廖创宾与西方珠宝界的直接对话始于2006年。

        2006年4月2日,在瑞士巴塞尔的钟表与珠宝博览会上,每位进入1号展馆卢塞恩厅的观众都获得了一条绘有龙纹的紫色丝绸围巾。在那里,潮宏基准备了一场名为“紫气东来”的东方*饰文化展。展示现场奏响中国乐曲、大屏幕上古老的中国长城、故宫及中国民居与古代文物等,悠远深邃的中国文化引人神往。

        让西方观众感到更为惊异的是模特们展示的中国珠宝饰品,这些作品将龙、书简、宫扇、汉字、窗花、锣鼓和京剧脸谱等中国传统元素,用金银、钻石、宝石和各种材料进行组合造型。西方人感到的新奇与惊讶不言而喻,展台上,一位身着旗袍的中国模特展示一件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金步摇”的簪子时,已经让他们为之倾倒。

        和西方设计界对话,廖创宾相信“越是**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这种态度自然赢得了西方赞许。活动结束后,巴塞尔主办方总裁蕾妮·凯姆说:“这次展示把一些人认为中国珠宝业只会抄袭的偏见彻底颠覆了。”

人宝合一 

        尽管中国*饰史可以上溯几千年,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间,由于传统的断裂,中国*饰文化几乎被世界遗忘。而正是在这几十年里,始于17世纪中期的西方新珠宝文化获得了**限度的创新与发展。西方的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无不投射到了珠宝领域,使得西方珠宝在新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和个性主义等思潮中浸淫、变革,各种珠宝的现代形式一时蔚为大观。珠宝已经成为了欧式**资本主义的一部分。

        当国门重新打开,中国珠宝的处境已颇为尴尬,面对琳琅满目的“什么是中国珠宝?”成为一个行业的自发追问。廖创宾这一代的企业家和设计师,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的珠宝文明。

        在那里,他们能找到足以和西方珠宝工业等量齐观的符号资源。但正如廖创宾所指出的,蕴涵于中国珠宝中的权力伦理需要获得现代性的形式。于是,他们当下的课题是融合——将传统的符号与当代设计潮流融合。

        每一件珠宝背后都应该有个故事,中国的珠宝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饰品。而潮宏基比同行更能深层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珠宝的独特品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象征着高洁的美德:“固若金汤”,“金”代表着坚定顽强的品质。“在中华文化里,珠宝已经超越本身高昂的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着佩戴者本身所崇尚的情操。珠宝不仅关乎人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与佩戴者心灵契合。达到‘人宝合一’的境界是我们的追求。”廖创宾说。

        创造奢侈记录是**资本主义的规则之一。自2005年与世界一手钻石看货商比利时钻利集团(ThePluczenikGroup)进行战略合作,潮宏基不断刷新国内市场的钻石价值记录。

        2005年,20.44克拉,价值2300万元的国内**方形钻“天际之星”*现沈阳潮宏基店,随后,大连潮宏基店又展出了26.62克拉,价值4120万元国内**圆钻“北极光”。此外,潮宏基还曾拥有国内**黄钻“火凤之心”(20.58克拉)和产自南非博茨瓦纳的椭圆大钻“耀世之王”(10.05克拉)。

告别同质化 

        和父辈相比,1972年出生的廖创宾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19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汕头,随父亲到东北做黄金*饰的批发零售。1997年,他开始创建自己的*——潮宏基珠宝,开始在*城市开设*饰专柜。

        珠宝业是个典型双“密集”产业(资金、劳动力密集型),*初,潮宏基珠宝都是通过深圳和番禺的工厂进行贴牌生产。经过两年的积累,1999年,廖创宾在汕头开办了自己的加工厂。

        “中国珠宝*饰行业正是依托着规模庞大的珠宝*饰制造产品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时间内将重点放在‘制造’上也是必然,这种态势在2000年到2004年表现得尤其明显。”廖创宾说,“那时,珠宝零售企业都是向制造企业买版,即款式受制于工厂。可以想见,市面上销售的珠宝有很多是来自同一个制造工厂的‘版’,集中在珠三角的珠宝制造工厂掌控着*的珠宝设计,款式单调又重复。”

        十年前,廖创宾找到《中国珠宝》杂志社,冠名了**届中国珠宝*饰设计大奖赛时,心里并不是很有底。那时,中国珠宝行业尚谈不上“设计”,基本处于“天下珠宝一大抄”的状态。当时的潮宏基也只是纯粹对珠宝零售商,尽管在2000年前已经在*发展了100家直营店,但在设计上却与大多数零售企业一样,没有自己的设计师。

        传统的造型资源给了中国设计师极大的想象空间。2007年,在以“歌剧院之夜”为主题的2007年安特卫普HRD珠宝设计大赛上,潮宏基珠宝的年轻设计师何瑛那件线条张扬、颇具实验性的作品《聚光灯下的闪耀》入围大赛38强。作品思路来自于歌剧舞台上的聚光灯,造型像聚光灯里的五彩电流迸发成钻石。这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珠宝设计师在这一大赛上获得的**成绩。2005届HRD大赛,潮宏基清华*饰实验室的设计师潘妙曾以“深海鱼”和“喇叭型贝壳”两件作品获得入围。

        中国珠宝设计从无到有,到拥有中国味道,花了整整十年时间。自2006年的巴塞尔大展之后,廖创宾的“中国风”一直持续下来了,先后推出了“鼓韵”、“京剧之声”等多个系列。对廖创宾来说,“东方韵味”既是灵感之源,也是与参与国际舞台对话的筹码。
国际珠宝网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珠宝网无关。国际珠宝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国际珠宝网工作人员删除。

国际珠宝网客服:0755-25911511

>> 热点图片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网络110报警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13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授予《可信网站示范单位》
消息
官方客服
反馈
投诉